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页PPT文档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页PPT文档


50种农产品
1水稻 2玉米 3小麦 4大麦 5谷子 6燕麦 7高粱 8马铃薯 9甘薯 10木薯 11食用豆 12大豆 13油菜 14花生 15芝麻 16向日葵 17油用胡麻 18棉花 19麻 20甘蔗 21甜菜 22茶叶 23蚕桑 24食用菌 25柑桔 26苹果 27葡萄 28梨 29桃 30荔枝 31香蕉 32天然橡胶 33大宗蔬菜 34西甜瓜 35生猪 36奶牛 37肉牛 38肉羊 39绒毛用羊 40肉鸡 41蛋鸡 42水禽 43兔 44蜂 45牧草 46大宗淡水鱼 47对虾 48罗非鱼 49鲆鲽 50贝类
徐阳春
王文辉 关军锋
周应恒
21个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分布情况
省级农科院 14
地市农科院(所) 5
高校 1
其他 1
(二)人员结构:
21名岗位专家年龄情况
45岁以下 46-50岁
5
12
51-55岁
4
21名试验站站年龄情况
45岁以下
9
46-50岁
10
51-55岁
2
21名岗位专家职称情况:研究员或教授20名,副教授1名; 21名综合试验站站长职称情况:研究员9名,副研究员(副 教授)10名,高级农艺师1名,其他(总经理)1名。
“十二五”体系建设目标
(一)体系建设目标:
1、至2019年,建成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 心1个,完成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与耕作、 贮藏加工与产业经济4个功能研究室、21个岗位和 库尔勒等21个综合试验站的建设;
2、培养科研和技术推广青年人才,集聚全国梨 产业的主要研发力量,建设、壮大一支保障我国 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我国梨 产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
王国平
华中农业大学
E-mail: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2019年底,农业部和财政部选择水稻、玉 米、小麦、大豆、油菜、柑橘、苹果、生 猪、奶牛10个农产品,联合启动了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2009年1月,新增40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 术体系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至此50个农产 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 开展。
3、建立和完善梨产业相关基础数据库、技术档案 及产业技术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研、生产和企 业之间的协作网络,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为我国 梨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栽培与耕作研究室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河北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贮藏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
南京农业大学
岗位专家:合计21名,分布于7所高等院校,2个国家级研究所和6个省级研究所。
岗位专家的技术领域:
产前7人,产中11人,产后2人,产业经济1人
学科领域: 果树学13人,植物保护学4人,土壤肥料1人,采后与加工2人,经济 学1人
王国平 刘凤权 张青文 刘奇志 张玉星 朱立武 张绍铃 秦仲麒 滕元文 徐阳春 常有宏
王文辉 关军锋
周应恒
岗位专家的学科领域
果树学 13人 植物保护 4人 土壤肥料1人 采后与加工2人 经济学1人
李秀根
曹玉芬
施泽彬 王迎涛 王然 张茂君 吴俊 张玉星 张绍铃 朱立武 秦仲麒 滕元文 常有宏
王国平
刘凤权 张青文 刘奇志
(1)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 (2)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
术服务。 (3)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
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 关问题。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 “十二五”的设置及构成
CARS-29梨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科学家:张绍铃 研究室:4个 岗位科学家:21人 团队成员:82人 综合试验站:21个 站长:21人 团队成员:84人 示范县:105个 技术推广骨干:420人 五年基本研发费:12750万元
岗位专家单位分布
高等院校7个
国家级研究所2个 省级研究所6个
1 南京农业大学
2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 3 华中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4 浙江大学果树研究所 5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6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7 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1 中国农业科学院
郑州果树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 果树研究所
1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产业技术体系的结构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 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
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 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
综合试验站
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 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 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站长岗位。
现代梨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分布图
(一)组织结构:兼顾学科与生态区
遗传 育种 研究室
国家梨产业 技术研发中心
栽培与 耕作 研究室
病虫害 防控
研究室
21个综合试验站
贮藏加 工与产 业经济 研究室
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功能研究室名称 遗传育种研究室
建设依托单位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3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 4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5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6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岗位专家技术领域分布
产前7人
(育种)
李秀根 曹玉芬 施泽彬 王迎涛 王然 张茂君 吴俊
产中11人
产后2人
产业经济1人
(病虫、栽培及土肥) (贮藏加工)
体系结构
——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
中央科研教学单位37个占74% 地方科研教学单位13个占26%
——231个功能研究室:
中央科研教学单位146个占63% 地方科研教学单位85个37%
——945个岗位科学家:
中央科研教学单位452个占48% 地方科研教学单位493个52%
——970个综合试验站:
依托中央科研教学单位34个占3% 依托省级科研教学单位338个占34%
依托地区级农科所326个占35% 依托企事业单位的218个占23% 依托其他单位(职校等)的52个占5%
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
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 力量与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 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 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研发到市场各个 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 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区域 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