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简介: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是指大约从1750--1875 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

① 研究对象: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他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

理论核心: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

①: 参见晏智杰:《古典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著作:《国富论》许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从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开始的。

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

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萨缪尔逊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作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之年。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

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 格和谷物法的讨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9年选为下议员 学术思想:1.价值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工资理论4.利润理论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年,马尔萨斯出生在英国萨里郡 金附近。

1788年毕业,同年被委任 英国国教牧师。

1791年他获得硕士 位,1793年成为耶稣学院的一名牧1802《政治经济学原理》1834年他在英国巴斯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约翰.穆勒大卫.李嘉图 大亞*李矗图(1772 多为学师 O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1865年约翰穆勒提出了四条联想律,即类似律、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是第一本影响西方经济学教育达半个世纪的教科书。

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领域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国和法国。

英国: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从威廉•配第(1623—1687年)开始,到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结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亚当斯密,威廉配第和大卫•李嘉图威廉配第(1623—1687年)。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手工业作坊主家庭,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后来成为医生、国会议员兼大资本家,但他关心并研究经济理论,主要经济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并使之成为英国经济学之父”。

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经济学方法。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把数字、重量、尺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从而发现了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规律,他把这门学术叫“政治算术”。

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李嘉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从来没有进过大学,由于和非犹太教女子结婚,他父亲和他断绝关系。

当时他仅有800 英镑,12 年后,他赚得了亿万家财。

这时候,他偶然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并对经济学着了迷。

1817 年,他出版了主要著作《西方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是他全部理论的总结,在很多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

法国:但是法国不同于英国,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古典经济学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 1646—1714)开始,到西斯蒙地(1773—1842)结束。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魁奈、布阿吉尔贝尓和西斯蒙第新古典经济学在20 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 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古典和新古典的区别有两个:第一,古典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不同,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从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克思无不以劳动价值理论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而新古典则完全放弃了劳动价值理论,他们更多的是采用效用价值理论,进一步到均衡价值理论,英国的杰文斯、德国的格森、意大利的帕累托都是效用价值理论的先驱,而剑桥的马歇尔和瑞士的瓦尔拉则是均衡价值理论的代表。

第二,古典和新古典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分析方法的不同,古典经济学受数学方法所限,主要采用总量分析,从斯密到穆勒无不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的均衡;而新古典时期,数学有了巨大的进步,而且以法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人员开始从事经济学研究,这样数学的使用渗透到经济研究中,分析方法也从古典时期的总量分析过度到新古典的边际分析。

新兴古典经济学自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

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

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西方经济学经历20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

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

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

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失业是与分工相关的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分工网络理论、整数理论和分工结构理论都对失业进行了很好的解释, 并且还论证了景气循环与周期失业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面贡献与积极意义。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与探讨中国失业的新视角,具有极其深刻的启示:分工受阻、分工不足是产生我国现阶段失业的根本原因。

产权保护制度不规范、司法制度不健全、各种行政垄断依然存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等制度因素直接阻碍了我国的分工演进。

因此,改革阻碍分工演进的制度是目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举措。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古典经济学家早已认识到景气循环及失业现象与分工的关系,但新古典经济学由于没有内生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的分工水平,所以不能解释这种关系。

而凯恩斯以来的许多宏观经济模型由于没有自利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微观基础,不像全部均衡模型结构严谨,而且使用的概念也五花八门,互相矛盾,所以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景气循环与失业等宏观经济现象。

新兴古典经济学由于内生了分工水平,市场的网络规模,所以市场容量、总量需求自然就内生了。

不再需要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野,所有宏观经济现象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得到分析和解释。

就失业来说,虽然新兴古典经济学没有给失业下准确的定义,但它对失业的解释是丰富的,同时也是非常深刻的。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失业是与分工相关联的一种经济现象。

如果没有分工,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时,也就不存在失业;当整个社会处于完全分工状态,每个人都进行专业化生产时,社会也没有失业。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失业发生在一定水平的分工阶段上,当分工演进机制受阻,原来的专业化生产不能进行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劳动力既不能重回自给自足状态,也不能跃进到新的分工水平状态,失业便会产生。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网络理论、整数理论和分工结构理论都能对失业进行很好的解释。

1.分工网络理论。

这一理论是用分工网络的可靠性,即交易风险来解释失业现象。

由于每一个交易都存在失败的风险,当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均衡的分工水平会上升,而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完全失灵的风险也上升。

但是当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增加的分工好处大于增加的总外生交易费用和增加协调失灵风险的坏处时,人们会从这些互相冲突的效果之间的最优平衡角度,同时选择高分工水平和高协调失灵的风险。

而高分工水平意味着高商业化程度,大市场容量和高总量需求, 而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意味着人们在协调失灵中有被迫回到自给自足的低生产率去。

如果考虑到转行的高费用,则在分工水平很高时,每个专家回到自给自足去实际上不可行,因此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意味着大规模失业的风险。

这种大规模失业的总和风险是人们内生地选择的,而不是外生给定的。

如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就是发达国家在分工水平很高时,银行业突然失灵造成的。

俄国20 世纪90 年代的经济困难也是因为高分工水平在经互会解体等体制变动冲击下突然协调失灵造成的。

2.整数理论。

这是用整数问题来解释即使在景气阶段也存在“自然失业”。

所谓整数问题就是瓦尔拉斯均衡存在的整数条件,即能产生最高效用的角点均衡中,选择专业化模式的角点均衡人数必须是整数。

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3 个人,当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分工,瓦尔拉斯全部均衡意味着每个专业有1.5 个人,这与整数条件不符。

因此瓦尔拉斯均衡可能不存在,但如果3 个人中有一个人的生产率低于其他两人,则瓦尔拉斯均衡仍会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