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例题:①金就砺则利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③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①"砺","石"旁。
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②"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为"光彩"。
③"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以形推义,联系语境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知道了这些。
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
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
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
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三、例题:①韦编三绝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提示:从语法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分析分析示范:①断绝②主语"群响";"毕"修饰"绝",状语;"绝"当是谓语,动词,译为"停止"③"与世隔绝的"④"到了极点"⑤"非常"⑥"渡过"例题①烟涛微茫信难求②楚王贪而信张仪③信义着于四海解析:①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意为"实在"②"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③"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归纳: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
"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练习: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2000年全国)"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2004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吏事"当为名词,作宾语,"不"修饰"闲",表明"闲"为动词,故错。
当通"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多"当为谓语(可联系"山多石,少土"),"辩"处于宾语位置,不是动词,当解释为名词,"辩才"。
四、例题: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六国论》("族"字义同"灭"字,"消灭")4、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精通)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选择、选拔)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谨慎)归纳: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顽鲁"的释义提供了四个选项: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