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滕州八景

古滕州八景

古滕县八景滕县为鲁南大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众多,有“善国”之誉。

古滕县八景,为许多文人所称道。

清代大学士刘墉“南望微湖怀夜月,北瞻龙岭仰晴云”的诗联,咏赞的就是滕县八景。

这八景包括:龙岭晴云、谷翠双峰、微湖夜月、趵突跳珠、池莲四面、真仙灵柏、文公古台、塔影高标。

一、龙岭晴云“龙岭晴云”即登临龙山欣赏云天的景观,其特点是常看常新。

龙岭即龙山,在滕县城北二十华里处。

龙山自峰顶向东北绵延数十里,整个山体像一条昂头而卧的巨龙,先民谓之“龙山”。

山上古木参天,百草繁茂,怪石交错,壑深沟险,有龙泉寺、九块石、老牛洞等伴随着美丽传说的景点,给龙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为自然景观积淀了文化底蕴。

到龙岭看云,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象。

春天,阳气上升,在碧空上化为白云朵朵,舒卷自如的云团,像大海的潮起潮落。

夏雨过后,不同形态的云阵翻滚变幻,豪迈奔放、博大精深的夏云,与坚实静穆的山体遥相呼应,并以绚烂的色彩,诠释大自然的秘密。

秋天的云,色泽浓艳绮丽,游走在朗朗晴空之上,像彩笔写意,展示着天地间的无限禅机。

冬天,大地删繁就简,万里云天却雍容华贵,尤其是大雪过后,那意犹未尽的冬云,不时地俯下身子,向游客诉说来自北国的掌故。

通过龙岭晴云,游者在叩问天地、解读世相的思考中,也反思着自己。

进入这样的境界,对于追名逐利者,是一次灵魂飞升,对于无所事事的酸秀才,则是一次面对现实、亲近天地的精神洗礼。

今天,我们在品味“龙岭晴云”这一称谓时,还能感受到滕县人开阔的胸襟,叹服他们为这处景观赋予的浓浓诗意。

县城北枕龙山,可以说,这处风物已经成为滕县的标志,在为滕县八景命名时,滕县人把本来称作“山”的龙山改为“岭”,这一字之改,大概不是出于修辞层面的考虑,而是觉得北有泰山,东有蒙山,相比之下,龙山应该屈居“岭”的地位。

在安守乡土的农耕文明时代,也只有滕县人才有这样的胸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立足滕县,放眼四海,把世界的每一处高地都纳入自己的视野。

在把龙岭列入八景时,依托的是山岭,彰显的是晴云,使静中有动,虚中有实,为一条有限的山脉赋予了无限境界。

二、谷翠双峰“谷翠双峰”指的是谷山双峰并起、气势恢宏的景观。

谷山位于滕县城东北约三十华里处,因景色奇壮、传说动人而闻名一方,成为人们登临探险的去处。

谷山底部是整一的山体,其上则是两座拔地而起的奇峰。

两峰之间,植被浓密,像披在山峰身体上的华丽翠袍。

相传,这里有着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男的叫谷郎,女的叫翠云。

他们自幼在一起上山打柴,下地耕作,渐渐地,两个年轻人萌生了爱慕之情,两家父母也乐意促成他们成为夫妻。

在乡邻的撮合下,两家定了亲。

成亲那天,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在拜天地的时候,应该是新郎在东,新娘在西,以体现男尊女卑的古训。

一向不拘礼节的翠云,站到了东边的上位。

司仪告诉她不妥,令他们调换位置。

翠云不从,谷郎对妻子的坚持也表示赞赏。

可是,在等级森严的乡村,这对新人的态度成了大逆不道之举。

此事,惊动了谷姓的族长,他闻讯赶来,下令取消婚礼,解除婚约。

这时,翠云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忙认错。

谷郎却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了族长,宣布他与翠云已经成为夫妻。

族长大怒,下令把这个谷家逆子重打五十大板,将翠云逐出家门。

就在那些起哄的人准备动手时,翠云和谷郎变成了两座青山。

这对有情人挑战男尊女卑的壮举,感动了谷家族长,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男女。

族长宣布,今后,谷姓新人举行婚礼时,让新娘子居于东边的尊位。

这个风俗,先是在谷姓中推行,后来传遍了整个鲁南地区,并一代代延续下来。

谷翠双峰的传说是美丽的,而两座山峰的风姿同样美不胜收。

远远望去,那翠云化作的东峰,高400米,犹如一位任性的新娘,谷郎变成的西峰,高408米,酷似一个宠爱娇妻的绅士。

一对有情人相视而立,牵手相连,有着说不完的情话,享受着绵绵不尽的甜蜜。

如今,谷山已经成为滕州市近郊旅游风景区,与龙岭晴云遥相呼应,欢迎着节假日来此旅游的人们。

三、微湖夜月“微湖夜月”指明月与微山湖相映生辉的景色。

滕县西临微山湖,在皓月当空的夏秋之夜,清风徐来,微波轻荡,约三二知己,泛舟湖上,采青莲,品美酒,听渔歌,赏夜月,为高人雅士的精神盛宴。

微山湖烟波浩淼,连接山东江苏两省,襟带滕峄铜沛四县,它雄视洞庭,气吞洪泽,左扼津浦,右跨运河,前裾沂蒙,后履芒砀,风景秀美,位势险要,有“黄金水道,日出斗金”的美誉。

湖水常年清澈,朔风怒号的时节极少,多是性情温柔波澜不兴的姿态。

太平年月,运河舳胪蔽空,湖中渔帆点点,两相呼应,互为风景。

1943年冬天,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从江苏盐城新四军总部去延安,路过微山湖,挥笔写下了《过微山湖》的诗篇: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到微山湖赏月,感受的是静态之美。

中秋之夜,晴空万里,皇后般的明月款款地步上中天,把银辉铺满微山湖水面。

月华黯淡了万家渔火,天地一色银白。

置身扁舟之上,心中的一切杂念都被湖水淘洗净尽,情感世界变得博大空灵,生命随着明月在天空遨游。

几朵悠闲的白云,提示天幕的碧蓝,数只不眠的水禽,以温柔的低吟凸显湖中的幽静。

这时候,你会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想起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想起《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四、趵突跳珠“趵突跳珠”是指荆泉的腾涌气势。

荆泉位于滕州城东北的后荆沟和俞寨附近。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对荆泉作了记载,后来的地方志,屡屡提到荆泉,称“水注成潭,面积亩许,冬春不见其涸,夏秋不见其溢。

”明清年间,荆泉水势旺盛,喷涌如柱,高可逾尺,声若雷鸣,且泉头众多,有“亘古名泉,趵突跳珠”之称,为古滕八景之一。

当年,水面平阔如镜,倒映天光云影。

岸边遍植嘉木,苍翠的树冠与奔腾的泉水比试葱郁。

自由的鱼儿在潭底往来翕忽,展示生命的尊贵。

潭中的泉眼涌出珍珠般的水花,自潭底升达潭面,波纹粼粼,愈显幽深。

树上的黄鹂、百灵、喜鹊、伯劳,与风声水韵齐鸣,将天籁播扬到城里。

当日垂西天,袅袅炊烟与晕染的夕照互为绚烂,迎接步上蓝天的皓月。

银光流泻之际,天上是繁星明月,水中有明月繁星,天光水影,不可一辨。

那是何等的景致!泉边碑刻甚多,其中的一通诗碑刻有描绘荆泉神韵的诗作: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

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

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

从此疏源流不尽,万年国计赖泠泠。

荆泉秀外慧中,纯而不薄,美而不艳,千年流淌,滔滔不绝。

据权威部门所作的水质分析,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优质矿泉水。

荆泉水量充沛,输送方便,是最佳的天然水源。

通过不同的输送渠道,无尽的泉水扬珠吐玉,源源不断地注入城区,使滕县人通过荆泉之水,纳山川灵气,吸日月精华,成为人杰,在滕县内外,建功立业。

五、池莲四面“池莲四面”为滕县古城的一大美景。

明朝初年,滕州知州薛义修筑荆河坝堰,引河水注入护城壕,结束了城壕经常干涸的历史,为屏障功能赋予了观赏的元素,增加了城池的灵性。

而后,人们在壕内种植莲藕,转眼间,团团翠绿生满壕沟,清波如练的壕水中,布满了新的生命,让善于“比德”的滕县人,生活在“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莲怀抱之中。

夏日,白莲如雪,红荷如霞,水光在楼,花色在水,香气在游人衣裙。

出城纳凉的城里人与前来观景的乡下人,友善地打着招呼,共同陶醉在荷花争奇斗艳、莲蓬籽实饱满、荷叶铺天盖地的景色里。

当夕阳西下,朗月升起,画舫里亮起灯笼,歌声流荡在水面,置身芙蓉世界的游人,恍若安家落户到西子湖中。

一向恪守“忠孝传家、诗书继世、耕读为本、经商有道”的滕县人,以护城壕里的荷莲为题目,作了许多诗文歌赋,自励自勉。

也有人不作引申,抓住莲的本质,专门咏赞“池莲四面”的视觉之美。

有诗赞曰:置身曾到凤凰池,又睹芙蓉艳锦陂。

漫诩河阳春色满,恰欣玉井夏风披。

回环面面三千朵,净直亭亭十二时。

沼上不禁怀仲一,南熏琴韵正相宜。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县城一度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

1938年3月中旬,台儿庄大战前夕,日军濑谷支队向滕县发起猛烈进攻,驻守滕县的国民革命军第122师进行了英勇抵抗。

侵略者以重炮对县城南墙进行轰炸,驻守官兵大部分阵亡。

为了牵制日军,为台儿庄主力部队布防争取时间,师长王铭章抱定“与县城共存亡”的信念,决心死战。

17日下午,日军从炸开的南城墙豁口攻入城内,用机枪对我军进行疯狂扫射。

王铭章师长亲自指挥残部进行巷战。

由于日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惨重,逐渐失去指挥,王铭章师长壮烈殉国,滕县县长周同坠城殉职,县城变成一片焦土。

类似这样的“城门失火”,自然“殃及池莲”,加之后来的人为破坏,“池莲四面”的景观到建国初期已经荡然无存。

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墙和城壕被夷为平地,池莲没有了再生的条件。

如今,滕州人民把视野放宽,把微山湖看作是西城壕,从滕州城驱车欣赏“微山湖湿地红荷”的遮天蔽日,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

在那里,“池莲”得以播散式复活。

六、文公古台“文公古台”为滕县境内的重要景观,位于姜屯镇滕城村,为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所筑。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灭商之后,把滕地封给其异母弟弟叔绣,立滕国。

在群雄争霸的时期,滕文公在位。

他执政期间,礼贤下士,广施仁政,把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国治理成“善国”,写下了滕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滕文公还效其先主“经始灵台”的德政,在开阔地上筑台,与民同乐,留下了历史见证。

清朝末年,文公台上兴建了真武庙,这是文公古台的鼎盛时期。

真武庙的标志建筑为真武大殿,塑有威严端庄的滕王坐像,大殿后面配以炮楼式建筑。

登上楼顶,东观霞光普照,西赏微湖帆影,南望楚天祥云,北瞻远山如黛,顿感天高地阔,尘虑全消。

文公台前,东西两侧的灵沼池为庙产菜园,瓜果菜蔬秀色可餐。

台正南是一座戏台,每逢节庆,尤其是农历三月三的庙会,都有各路戏班登台演唱,展示才艺。

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来这里焚香跪拜,祈福消灾。

台上原有文公祠,《谒文公祠》一诗赞曰: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

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

世事游移,桑田沧海,文公台历经劫难,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几。

1991年以来,滕州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复。

修复后的文公台,在保持原有台基的基础上,兴建了仿古双檐文公楼和相应的配套建筑。

文公楼高数十米,画栋雕梁,飞檐碧瓦,再现了昔日楼台盛景。

正厅内,塑有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蜡塑彩像。

楼两翼为对称式仿古游廊,内有滕国十大名人雕像。

古台前,两株古槐虬枝参天,东西对峙,交相辉映,使古台愈显肃穆。

槐树相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千年古树,夏日绿叶蔽日,冬日铁枝轻舞,当地人称为“树神”。

文公台东侧的古碑林,荟萃了唐代以来的三十余块碑碣,比较著名的古碑是宋代的《圣谕碑》,相传为大书法家黄庭坚所书,上有宋太祖赵匡胤“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的圣谕,游者面对这富有深意的文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