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式减振垫浮置板道床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青岛市地铁13号线轨道工程高架线隔离式减振垫浮置板道床作业。
2.作业准备(1)技术人员熟悉相关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对移交作业面进行验收。
(2) 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培训考核,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
(3) 对进场机具、材料检查验收,确保材料合格,机具状态良好。
3.主要技术标准及技术要求(1)隔离式减振垫铺设范围为高架站85m,道床按3×5.8m+1×3.675m+7×5.8m+1×3.675m+3×5.8m分块,相邻板块间设置150mm宽板缝。
(2)钢轨、扣件及轨枕:U75V、 60kg/m 热轧钢轨;采用WJ-2A型扣件及其配套短轨枕。
(3)轨枕铺设数量:轨枕铺设数量一般为1680对/km,应结合梁缝设置等情况合理布置道床板并调整轨枕间距;轨枕间距可根据道床块长度在500mm~650mm间适当调整,但相邻轨枕间距过渡级差不宜大于70mm 。
(4)轨道结构高度:650mm。
(5)曲线超高:采用外轨抬高全部超高值的设置方式,超高值在缓和曲线内顺坡递减,无缓和曲线时在圆曲线两端直线段递减,超高顺坡率不大于2.5%。
(6)预埋筋:整体道床范围内的梁面应预埋门型筋,限位凸台位置梁面应进行植筋处理。
(7)道床板:①道床板混凝土采用C40。
②道床布置双层钢筋网,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为40mm。
③减振垫四周采用橡胶密封条进行密封。
(8)钢筋焊接及杂散电流防护参照高架线普通整体道床。
(9)防排水设计①高架线直线地段道床面中部为800mm平直段,其余向外侧设2.5%的排水坡;曲线地段设置单面坡。
②道床两侧及道床块之间的板缝均作为排水通道。
4.施工工艺流程图图4.1 隔离式减振垫浮置板道床施工工艺流程5.施工方法1、测量放样:对道床边桩按板块布置进行放样(基标桩),注意勿将基标桩设置在减振垫铺设范围内,以免减振垫覆盖或影响减振功能的实现。
2、基底施工:检查梁面预留钢筋,高度不超过梁面60mm,否则需弯折处理。
基底布置单层钢筋网,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0mm,纵向、横向钢筋及限位凸台钢筋均采用ф12钢筋。
3、隔离式减振垫铺设:采用横铺方式(即垂直于线路中心线铺设),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减振垫应按照道床横向宽度准确进行切割,要求切割完的减振垫边角平直,以保证铺设后整体美观。
第二步,减振垫铺设,采用横铺方式。
减振垫间衔接的缝隙宽度≤10mm, 采用搭接条覆盖减振垫缝隙,然后用三排铆钉固定减振垫。
第三步,减振垫密封,减振垫铺设好后,四周采用橡胶密封条密封。
4、道床板施工:减振垫铺设就位后,进行轨排架设~道床钢筋绑扎~道床混凝土浇筑等工作(施工要求与普通道床相同)。
钢轨架设时,为防止减振垫局部受力,要求在钢轨支架立柱位置采用钻孔形式,混凝土浇筑前立柱套管与减振垫之间做好密封措施。
5、施工难点隔离式减振垫是除刚度过渡段外,采用静力地基模量为0.019±0.003N/mm³的减振垫。
在减振垫道床与普通整体道床衔接处,应考虑刚度过渡段的设置,过渡段长度一般为3块道床板长度,设置在减振垫道床范围内。
过渡段采用静力地基模量为0.030±0.005N/mm³的减振垫。
采用钢轨支撑架架设轨排时,采用钻孔方式,混凝土施工前应做好立柱套管与减振垫之间密封措施,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钢轨支架拆除时应避免杂物进入立柱孔内,拆除后应立即将立柱孔进行封堵。
为避免混凝土进入减振垫下部,封堵前先采用海绵或泡沫材料将底部填充50mm厚,然后采用混凝土进行灌注。
钢筋焊接时,应在焊点下方铺垫湿石棉布等防火材料,避免焊渣掉落烧坏减振垫。
6.人员机具配置6.1材料、机具配置根据工程部提供的材料需求数量编制材料进场计划,组织材料进场。
材料进场后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复检及自检验收,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报验,经监理审核同意后才能投入使用。
材料进场后应做好各种标识及防护工作。
根据施工组织计划配备相应的机械设备,所有设备应有合格证,特种设备应经过相关政府部门鉴定及备案。
所有设备应报监理审核通过后才能投入使用。
机具配置表6.2人员配置减振垫浮置板散铺作业面安排70人,包括技术人员、领工员、电工、线路工和施工人员。
所有施工作业人员上岗前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上报监理审核,通过后才能上岗。
在铺轨作业前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记录。
人员配置表7.质量控制7.1 基底质量标准⑴钢筋位置安装允许偏差如下:1.钢筋间距允许偏差为20mm;2.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设计为40mm,允许偏差为+5mm、-2mm。
⑵模板安装质量要求:位置偏差不大于±5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2mm,表面不平整度不大于±3mm,高程偏差不大于±2mm。
⑶混凝土质量标准基底混凝土受面高度只能出现负误差,不允许出现正误差。
在安放隔振器的表面平整度的要求为±2mm/m2,垂直方向高程公差0~-5mm。
对于不满足要求的部位要进行打磨或垫高处理。
混凝土结构应密实、表面应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裂缝、露筋、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角等缺陷。
7.2 浮置板质量标准⑴钢筋加工及绑扎钢筋加工允许偏差表钢筋绑扎位置允许偏差⑵采用厚度为1mm的隔离膜,起隔离层的作用,隔离膜铺设位置要求在道床底部及两侧全部铺设,且隔离层铺设部位应高出道床20cm,接缝用宽透明胶带粘接,保证不能漏砼。
⑶混凝土质量标准混凝土结构应密实、表面应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裂缝、露筋、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角等缺陷。
抹面允许偏差为平整度3mm,高程0、-5mm。
道床板中线、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⑷线路几何尺寸质量标准拼装钢筋笼轨道几何形态的允许偏差表浮置板线路几何尺寸质量标准见下列表格:曲线允许偏差表轨道几何形态的允许偏差表8. 安全环保措施(1)起吊前应对起吊索具进行检查,吊钩有裂伤或钢丝绳超过标准不准使用。
(2)专用工具拨入扣件或紧固扣件时,作业人员应保持适当距离。
(3)施工临时用电措施:①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规定执行。
②为保证施工用电安全,严格采用TN-S系统(三相四线制)和JGJ46-2005规定要求。
③保护零线必须在总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处重复接地外,还必须在配电线路的未端处重复接地。
④每台用电设备必须设有各自的开关箱,并应有防雷电装置,同时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配电箱、开关箱必须防雨、防尘和加锁。
⑤移动式机械的电源导线(或临时电源)必须采用绝缘良好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其中一根作为接地线,电源导线不得直接绑扎在金属壳上。
不得借用机械本身金属结构作工作零线。
⑥发生人身触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对对触电者做紧急救护,严禁在未切断电源前与触电者接触。
⑦对移动机具、移动照明灯具、手持电动工具要加强维修检查。
对重点监控场所、部位加强检查。
⑧电器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环境保护注意事项①扬尘污染控制: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应根据用途进行硬化处理,土方应集中堆放。
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
施工现场易飞扬、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密闭存放。
施工现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裸露场地应进行绿化、美化。
②有害气体排放控制: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
建筑材料应有合格证明。
对含有害物质的材料应进行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③水土污染控制:施工现场存放的油料和化学溶剂等物品应设有专门的库房,地面应做防渗漏处理。
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食堂应设隔油池,并应及时清理。
施工现场设置的临时厕所化粪池应做抗渗处理。
食堂、盥洗室、淋浴间的下水管线应设置过滤网,并应与市政污水线连接,保证排水畅通。
隔离式减振垫浮置板道床作业指导书④噪声污染控制:施工现场应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T12524-90)和《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GB/T12523-1990)的要求制定降噪措施,并对施工现场场界噪声进行检测和记录,噪声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
施工场地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可采取对强噪声设备进行封闭等降低噪声措施。
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
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⑤光污染控制: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
必要时的夜间施工,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在保证现场施工作业面有足够光照的条件下,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
在高处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弧光外泄。
⑥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施工中应减少施工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工程结束后,对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必须全部清除。
施工现场应设置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