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酸的性质说课稿

酸的性质说课稿

酸的性质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探索酸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酸、碱、盐”是初中科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 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规律。

本章是对前几章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知识的引证,也是对学过的化学用语、基本计算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初步知识,弄清过去所学的一些有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酸的通性、酸的个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考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在重点学习酸的通性、酸的个性同时,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并能较灵活的运用。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酸的通性、酸的个性、推理及课堂练习的处理,教给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思路,了解外因与内因的辨证关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二、说程序、说教法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步教学程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1、通过边实验,边观察,边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具体做法如下:从酸的概念入手,导出硫酸的电离方程式后,提问:“那位同学能以硫酸为例,指出酸通性的具体表现?”同学回答后,接着自己操作演示实验,让学生边观察边回答以下问题。

①打开浓硫酸的试剂瓶,能否看到白色酸雾?②将打开瓶盖的浓硫酸在空气中久置,会出现什么变化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字迹会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稀硫酸的通性,浓硫酸的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后,导出新课。

这样一开始就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2、讲授新课主要采用下列方法⑴用演示实验法和启发讲授法相结合,突出重点。

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成为该课的关键之一。

让学生自己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用新旧知识联系突破难点分析产生H+是酸的通性本质核心所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将本知识与七年级的知识相联系,这样既突破难点,又调动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总结酸的个性讲授完酸的个性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老师给予指导),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理解酸的个性。

4、巩固练习5、布置作业及练习三、说学法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组织学生更好地学,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常用方法。

1、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范围,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

2、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及时纠正概念或思维上的漏洞。

4、课堂上倡导一种自主学习的气氛,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本节通过巧妙设疑,演示实验,启发讲授,知识对比,归纳总结,指导学生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目标。

《探索酸的性质》说课稿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毛开颜课题:浙教版《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第二课时的内容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从第一册酸性物质的介绍,在酸的定义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探究酸的性质。

课程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入,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的通性。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生通过对酸的共性的学习可以为学好碱的共性、盐的性质以及无机物之间相互关系打下基础,同时酸的共性的学习方法,可以为学习碱的通性提供借鉴,再者探索酸的性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2、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方面:能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初步探究出酸的共性。

(2)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了解酸的共性,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原理的学习态度。

(4)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通过学习酸的性质,使学生了解酸的用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酸的共性因为酸的共性是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并且可以为学习碱的共性及无机物关系,打下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

教学难点:(1)有关酸的共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因为当时学生接触的化学方程式不多,而且要达到举一反三,所以有一定的困难。

(2)在探究金属和酸的反应中,探究“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物质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合理的假设有一定难度。

原因是其中涉及的物质比较多,而且气体到底是两种物体反应生成,还是多种物体共同作用生成,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

三、教法、学法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认识。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以及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最终做到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相统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讨论,观察,归纳,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同时启发学生提出其它有关酸和其它物质反应的例子,如鸡蛋长时间地浸泡在食醋里变软的现象,以及用食醋除锈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新知:以盐酸为例,安排5个实验,以学生实验为主,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

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使实验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1、酸和碱的反应(1)做一做:分组做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2)记一记: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二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学生不难回答,颜色发生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

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归纳:酸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4)练一练:写出胃舒平(氢氧化铝)和胃酸(盐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2.酸和盐的反应出示:被食醋浸泡过蛋壳已经软化的鸡蛋,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

学生很容易想到鸡蛋壳和醋发生了反应,引入到蛋壳能否和盐酸起反应呢演示蛋壳和盐酸的反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

讨论:为什么燃烧的木条会熄灭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酸能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

思考:为什么此现象要比蛋壳在醋中反应更快,现象更明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一):盐酸除铁锈实验(二):盐酸和氧化铜的反应通过实验归纳出酸能和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

同时使学生了解盐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探究盐酸除铁锈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物质生成的。

设疑:在盐酸除铁锈实验中,引发了意外事件: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

探究气体是由什么物质反应生成的(1)比一比:哪一组提出的假设多,小组讨论。

如有困难,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实验过程中存在哪几种物质。

建立假设: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发言,最后教师总结为有可能这么几种反应:(a)氧化铁和盐酸(b)铁和盐酸(c)氧化铁和水(d)铁和水设计实验方案:设置对照实验,分别做这四个反应,观察哪个反应能产生气体。

(2)做一做:四个小组分别做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

这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更加注重探究,从实验中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是铁和盐酸生成了气体,而且气体是氢气。

老师可向学生提问:①是否所有金属都能跟酸发生反应②起反应的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一样演示:①镁和稀盐酸反应;②铁和稀盐酸反应;③铜和稀盐酸反应。

进行对比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镁和稀盐酸,生成大量的气泡,反应剧烈;铁和稀盐酸反应缓慢;铜和稀盐酸不会反应。

(3)想一想:学生归纳出酸的性质酸和某些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4)练一练:写出镁和稀盐酸,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课后小结,布置作业小结:学生自主归纳出酸的五点共性。

学生练习:1.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酚酞试液遇酸变____。

2.酸+金属(活泼)→____+____。

3.酸+金属氧化物→____+____。

4.酸+盐→____+____。

5.酸+碱→____+____。

作业:作业本第一章第二节。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一、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1、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2、学会变量控制和对照实验设计等实验探究方法。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了解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2、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了解酸的使用注意事项。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对实践活动的兴趣;2、通过认识酸的共性与个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学。

二、重点难点重点:酸的共性和三种常见酸的个性,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难点:酸的主要性质及其化学方程式三、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1、2知识块1课时,第3知识块2课时(包括探究活动),第4知识块1课时。

四、教学建议第1课时内容1、什么是酸酸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列举“酸味”物质----认识“酸性”物质----介绍常见的“酸”----分析“符号“特征---抽象“酸”的概念建议:1、要充分体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注意“归类”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3、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

(但对电离方程式不要深究)。

内容2、酸碱指示剂本块内容是通过酸使指示剂变色,进一步认识指示剂,后续学习关联性较大,因此建议:1、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相关操作技能是关键;(如玻璃棒、点滴板的使用)2、注意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如物质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出,再对这些不同pH(酸碱性)的物质用石蕊试液试验,即可得出石蕊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显色变化结论。

这实际上是提供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3、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许多植物是天然的酸碱指示剂,如花、叶、水果的皮,教师可示范用酒精浸出的方法。

有关方案可见资料链接)第2、3课时内容1、酸有哪些性质教学策略:情景设置----实验研究----发现问题----科学探究----分析归纳因此,建议用可以用以下教学流程:创设生活情景---探究与“碱”反应---探究与“盐”反应----探究与“氧化物”的反应---产生新的问题----探究与“金属”的反应----归纳酸的共性(创设生活情景可从胃舒平药入手)建议:1、做好相关实验是学生认识酸的性质的关键,最好由学生亲手操作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