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 2 配制药液放置时间和药液浓度明显影响本品稳定性 , 本品使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 , 溶液浓度越大变色越 快。因此最好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 (pH=6.5~7.0)100 ml 溶解 后 , 保证浓度≤ 1.2g/100 ml, 尽可能在 30 min 内输完 , 且整 个使用过程在 2 h 内。为了不引起药品浪费 , 保证安全用药 , 建议本品生产厂家配套提供皮试药液。 4. 3 加强抗菌药合理应用培训和宣传 , 提高医师对本药的 认识 , 出台严格的使用制度 , 规范本药的临床应用 , 以提高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防止耐药细菌产生 , 避免毒副作用发生。
素研究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05, 15(3):282-284.
[10] 庞晓军 , 朱其海 , 车红英 , 等 .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患者 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现代预防医学 , 2012, 39(2):447-451. [收稿日期 :2015-02-11]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分析及对策 DOI :10.14164/11-5581/r.2015.16.176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中药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先进的生产 工艺相互结合产生 , 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 , 其特点是突破了 传统中药的给药方式。与其他丸、散、汤、膏剂等中药剂型 相比较 , 中药注射剂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可靠、人体生物利 用度高、无消化道吸收过程和疗效确切等的优点 , 在抢救危 急重症、昏迷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方面 ,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近年来 ,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 其临床 不良反应的发生报道也逐渐增多 , 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1]。 作者就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 , 发现 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与患者的年龄、种类等有关 , 还与中药 制剂的不合理使用、药物质量、配伍等因素有关。并建议相 应的合理应用对策 , 以避免或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 生 ,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因素 1. 1 患者因素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引起 , 首先是过 敏体质的患者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 高 , 并且发生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 , 正常量或者是小 剂量也可发生不良反应。另外还与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有关 , 年老体弱的患者 , 由于机体的耐受程度及反应程度均较差 , 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女性由于特有的生理期 , 其不良反应发 生率也要大于男性[2]。 1. 2 不合理使用 ①不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中
作者单位 :471000 河南省孟津县中医院
药理论的基础上制备而成 , 其临床使用仍离不开中医的辨证 论治原则 , 而在临床中部分医生会忽略此原则 , 甚至部分医 生不进行辨证就大量应用中药注射剂 , 比如风寒感冒发热者 应用清热解毒的双黄连 , 不仅无效反而作用相反 , 出现不良 反应的几率就增加 , 加重病情。②超剂量超时间使用。有些 医生认为中药注射剂是由中药提取而来 , 毒副作用小 , 为追 求临床疗效 , 使用剂量过大、应用时间过长 , 导致不良反应 发生率增加。③静脉滴注时液体速度较快 , 更换液体时未能 及时进行冲管等[3], 均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1. 3 配伍因素 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不合理使导致药物不良 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时如违 反 了“ 十 八 反 ”、“ 十 九 畏 ”、“ 妊 娠 禁 忌 ” 及“ 有 毒 药 物 ” 等禁忌 , 可出现不良反应。合并用药可由于不同药物之间 的 pH 值不同及化学成分不同而造成静脉炎、芽肿、水肿 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在使用中药注射剂与西药联用时 也可出现不良反应。 1. 4 药物质量因素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 涉及生物碱、 蒽醌、苷类等复杂化合物[4], 有些有效成分不十分明确 , 部 分中药注射液所含原料药通常达到 3~7 种 , 高者甚至可达 10 种以上 , 所以导致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另外中药 注射剂提取工艺较为复杂 , 而在生产过程中提取及制备的工 艺相对比较简单 , 生产厂家的生产技术参差不齐 , 所含杂质 较多 , 提纯不够 , 质控较难。注射用溶剂的制备不当也可能 使注射剂中混入热原 , 质量的不稳定性可出现不良反应 , 甚
作者单位:458030 鹤壁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张景旺 申利娜 ); 鹤壁煤业 ( 集团 ) 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药剂科 ( 王燕鸽 )
体在输液管中混合 , 迅速变为深棕色。 1. 5 药液放置时间过长 临床使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药液时 , 由于输注液体较多 , 提前配制了本品 , 从配液时间 开始未在 2 h 内完成本品滴注 , 使药液逐渐变色 , 最后终止 输液。 1. 6 在预防手术感染时选用本药 为了减少抗菌药滥用 , 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率 , 防止手术切口出现感染 , 卫生部 ( 现 卫计委 ) 分别于 2006 年和 2009 年出台相关规定限制手术抗 菌药预防应用 , 其中明确了各类手术的选药 , 但本院妇产科、 显微外科、普外科和法医科存在使用本药预防手术感染状况。 1. 7 给药剂量和用药间隔存在问题 由于个别医生对抗菌 药知识掌握少 , 对本品药动学和药效学不了解 , 在治疗方案 中应用本药时 , 1 次 /d, 1.8 g/ 次给药。这样用药不但治疗效 果差 , 容易因剂量过大而产生毒副作用 , 还容易引起细菌 耐药。 1. 8 临床给药时间过长 主要是在治疗应用中一些科室在 使用该药时 , 患者感染已经治愈但仍然继续输注本药。在预 防应用本药时 , 未在 48 h 内停药而使用本品多达 3~7 d。 2 造成临床应用中存在问题原因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赵春芳
【摘要】 探讨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 , 并进行分析 , 制定应对措施 , 保障用药安全。通过 查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和报道 , 分析其原因并进行归纳和总结。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 的因素多样复杂。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制定相应的对策 , 提高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
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掌握不 够 , 接受规范使用培训较少 , 特别是对该药了解较少 , 欠缺 正确的使用知识。另外与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干扰力度不 大以及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规范执行制 度等有关。 3 正确的临床应用方法 3. 1 本品的皮试 虽然说明书规定本品使用青霉素做皮试 , 但由于无法显示克拉维酸钾的过敏情况 , 因此主张使用本品 原药液做皮试 , 皮试液配制方法为取本品 0.6 g 加入 0.9% 氯 化钠注射液 6.0 ml 中。为了防止药物浪费 , 使用后的皮试液 可以用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 稀释 , 以备输液时使用。 3. 2 输液时本品 1.2 g 必须应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 稀 释 , 保 证 浓 度 ≤ 1.2 g/100 ml, 并 且 输 液 时 避 免 与 5% 或 10% 葡萄糖注射液、含维生素 C 药液和 10% 葡萄糖注射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8月第9卷第16期 Chin J Mod Drug Appl, Aug 2015, Vol. 9, No. 16
·245·
查分析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07, 17(4):394-396. [8] 胡梅珍 , 胡瑞萍 . 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
策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13, 23(5):1038-1040. [9] 王小岩 , 朱会英 , 孙立贵 , 等 . 糖尿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
【关键词】 阿莫西林钠 ;克拉维酸钾 ;合理用药 ;配伍禁忌 DOI :10.14164/11-5581/r.2015.16.175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属于广谱耐酶复方制剂 , 对流感嗜 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作用[1], 在临床感染治疗中因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而被广泛应用。 但作者发现该药在临床使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问题 , 且正确 用法国内报道较少 , 探讨正确的使用方法 , 确保临床用药安 全迫在眉睫。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治疗中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存在问题 1. 1 药物皮试方面 由于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时可能 出现过敏性休克 , 有时会造成患者失去生命 , 因此要求临床 应用中必须做皮试。目前临床判断是否过敏存在两种方式 : ①采用青霉素皮试来判断是否对本药过敏 , 优点为青霉素价 格较低 , 如果皮试呈现阳性时表明患者对阿莫西林过敏 , 则 不应继续使用本药 , 这样造成浪费较少 , 比较经济。但弊端 是无法反映患者是否对克拉维酸过敏 , 当皮试呈现阴性时 , 应用本药仍可能引起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②应用本药原药 液做皮试液 , 临床上常用本品原药 0.6 g 加入 0.9% 氯化钠注 射液 6.0 ml 中做皮试液。好处是可以反映过敏真实情况 , 但 弊端是本药价格贵 , 在等待皮试结果的时间内 , 药液已变成 深棕色 , 造成浪费 ,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1. 2 临床中应用浓度过高 本院曾经在微泵中用 30 ml 氯 化钠注射液溶解 1.2 g 本品或在 10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 加入 1.8 g 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 药液在十几分钟即变为黄 色 , 并逐步加深。 1. 3 使用溶媒不当 临床上曾在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 本品 , 溶液迅速变红棕色。并且随着使用的葡萄糖注射液浓 度增高而变色加快。 1. 4 未注意冲洗输液管 临床上常每天给予多组液体 , 在 5% 或 10% 葡萄糖注射液的含药液输完时未使用氯化钠注射 液冲洗输液管路直接给予本药 , 或者输注完本药时未使用氯 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路直接给予含葡萄糖的药液 9卷第16期 Chin J Mod Drug Appl, Aug 2015, Vol. 9, No. 16
等引起 pH 值降低的溶液接触。如不可避免时 , 必须使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 并最好 2 h 内完成输液。 3. 3 临床治疗应用本品时 , 建议按照药物说明书和抗菌药 物应用原则使用该药 , 严禁预防使用该药 , 最好依照时间依 赖性抗菌药物作用特点每天分剂量多次给药 , 避免上述错误 用药做法 , 以保障该药疗效和安全。同时加强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管理 , 加强相关使用知识培训和抗菌药管理制度的学习 , 加大临床药师干扰临床不合理用药力度 , 并对存在问题较多 的医师做出严历的处罚 , 将规范合理用药作为个人考核指标 之一。 4 小结 4. 1 pH 值和溶媒影响本品稳定性明显。本品在 pH<6.5 的 注射液中易出现变色现象。实验证明[2]使用 0.9% 氯化钠注 射液 (pH 值 6.5~7.0) 为溶媒较为稳定。在临床应用中应避免 与 pH ≤ 6.5 的溶液接触 , 同时建议大输液厂家在生产 0.9% 氯化钠注射液的标签中注明该产品的 pH 值范围 , 便于选择 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