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题及答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
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
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状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河流经高原,其典型的地貌类型是地貌。

(2)乙省南部是我国作物的生产基地,种植这类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丙地气候湿润,但地表却缺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 。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12.读下列材料分析: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则“皆士峰缭绕,兼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

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

(1)徐霞客为_ 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熟于战国年间的《_______ 》和北魏骊道元的《______ 》等。

(3)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4)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_______。

(5)文中“壅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B 7.C 8.C 9.B 10.A
二、综合题
11.(1)云贵高原喀斯特
(2)热带经济热带气候类型,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季受寒潮影响小,夏季不受台风侵袭既有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又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族)风情;交通发展很快,我国及东南亚经济发展快
(3)此处石岩分布广,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造成地表缺水
(4)泰国
12.(1)明朝(2)《山海经—山经》《水经注》
(3)CO2 + H2O +CaCO3 Ca(HCO3)2
(4)岩石条件: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的石灰岩,地壳活跃,升降明显;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积;生物条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所以岩溶地貌发育。

(5)湖泊“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6)地下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