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选择题F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
答案:D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地壳上升B .植被遭毁C .气候恶化D .围湖造田解析:从上题分析可知答案。
答案:B3•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 .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 .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2010湖南师大附中)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4〜5题。
加駆 宁需4. 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 )是指解析: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又会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海水入侵等 一系列现象;为了控制全球变暖,各国应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4.A5.D6. 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B .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C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D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解析:“洋面封冻”会导致“气候变冷” “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 ”;“生物衰退, 光合作用减弱”又会使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 作用加强;而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D7. 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 •海平面的上升 C .动物数量减少5. 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A .修筑水利工程C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B .城市数量增多 D .冰雪覆盖扩大( )B .控制大城市规模 D .控制大气中C02的含量洋面封冻产生的环境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
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F 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封■A'ft-A .整体性B .差异性C .规律性D .不均衡性解析: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
读图完成题。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8〜910 .判断方框I、n、『w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解析: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答案:C11.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 .整体性特征B .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解析: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12 .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A .①B .② C.③ D .④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答案:A9.能表示黄土咼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 .⑤B .⑥C .⑦D .⑧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地貌的影响。
故选B项。
⑥表示水文对答案:B(2010南通模拟)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10〜12题。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加駆宁需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解析: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答案:D 、综合题13•实验原理分析和探究。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 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 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 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地写下来。
(2) 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3) 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_______________ 。
(4) 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交换。
(5) 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 表。
仏恚丄流衣,比丿」l-ft Ef 桥秋迥址 cJt 发MliLnT 干早F 一吒蛀址(6) __ 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 _____ 的过程。
解析:该题用实验演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以及平时的细心观察。
第(1)〜(4)题主要是以模拟实验的办法来演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过程。
第(5)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里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⑤D .①②④瓶放入盆中,瓶口向上。
水要注意 联系图中箭头由中间向外指,土壤侵蚀引起地貌变化和植被退化,依次推理。
第(6)题这种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
答案:(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 装沙的小瓶里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
(3)外力作用(4)物质 能量(或热量和水分)(5)如图(6) 统一演化 14.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 __________ 板块。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 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 ____________ 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3) 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 图中D 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5) 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读图可知,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它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 碰撞而成,所以有可能升高。
第 (2)问,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是因为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使该地降水少;引起南美洲南部自然环境-d B①空③样和林駅決型41童*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它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知识回答即可。
第(4)问,D处植被为热带雨林,它能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第(5)问,该地区的雨林被大量破坏导致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1)南极洲该山脉可能升高。
原因: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2) 非地带性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整体性(3)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4)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5) 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15. (2010宿州模拟)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3)40多年前,图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从经纬度位置和湖泊的形状可以看出该湖泊是咸海,咸海周围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从图中积和形状(3)问,结合所学I960〜2000年咸海面(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____________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组织答案;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湖泊面积的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水汽蒸发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某一个自然要素后,最终改变了整个地理环境,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1)咸海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
(2) 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 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4) 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