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急诊)(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引起咳嗽的门诊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 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侯:(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夹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公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辩证论治(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10g、杏仁10g、桔梗10g、白前10g、炙百部10g、紫菀10g、款冬10g、陈皮10g、金沸草10g、甘草6g。
加减:痰湿重的加半夏、苏子、莱菔子;有痰热的加黄芩、浙贝、瓜蒌、竹茹。
中成药:止喘灵口服液、冬苑止咳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桑叶10g、荆芥10g、薄荷10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0g、杏仁10g、大贝母10g、桔梗10g、枇杷叶10g、枳壳10g加减:咽痛重者加板蓝根、大青叶、射干;身热重,热邪波及气分加生石膏、栀子;痰热重者加竹茹、瓜蒌、鱼腥草;挟湿者加藿香、厚朴、薏苡仁;热伤阴津加天花粉、沙参、麦冬。
中成药:急支糖浆10ml,tid、本院自制制剂消炎止咳合剂50ml,tid(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10g、薄荷10g、豆豉10g、杏仁10g、前胡10g、沙参10g、梨皮1个、芦根18g、大贝母10g、天花粉15g。
加减:咳嗽重加百部、紫苑;燥热伤阴加生石膏、麦冬阿胶中成药:强力枇杷露、润肺止咳合剂等。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夹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10g、黄芩10g、栀子10g、瓜蒌皮10g、浙贝母10g、橘红6g、前胡10g、鱼腥草30g、杏仁10g、桔梗10g加减;表邪未解加荆芥、金银花、连翘;痰热壅盛者加枳壳、竹茹、胆南星、苏子、郁金;痰中带血加黛蛤散、茜草根、白茅根中成药:肺力咳合剂、复方甘草口服液、镇咳宁胶囊、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等。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3.针灸治疗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风寒袭肺证,加风门、合谷;风热犯肺证,加大椎、曲池、尺泽;燥邪伤肺证,加太溪、照海;痰湿蕴肺证,加足三里、丰隆;痰热郁肺证,加尺泽、天突;实证针用泻法。
4.拔罐、耳针治疗拔火罐:一般在肺俞、大椎、命门穴处拔火罐。
耳针:取肺、气管、肾上腺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5.其它疗法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6.内科基础治疗急性咳嗽的感冒咳嗽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通常可采用减充血剂、退热药物、抗过敏药和止咳药物等,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
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者,可以考虑适当使用抗生素。
7.生活、饮食指导(1).情志调护: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起居护理: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
(3).饮食护理:咳嗽痰多,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
风热、风燥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
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九)完成路径标准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 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 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 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TCD 编码:BNF011、ICD-10 编码:J06.903或J20.904或J44.1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门诊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7天实际治疗时间:天2012年急性咳嗽病临床路径(门急诊)分析及改进措施急性咳嗽病临床路径分析及疗效评价2012年3—12月份共纳入急性咳嗽病临床路径就诊病人56例。
全部病人均采用中医药、退热治疗、针灸、刮痧、火罐、擦浴、头针等治疗。
中药包括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医院自治制剂消炎止咳合剂或静脉使用中药注射剂;中医特色疗法主要采用手法为泻法的针刺、取大椎穴刮痧,还包括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拔罐、耳针、雾化吸入等方法。
治愈55例,治愈率98.2 %。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54例,有2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6.4%。
有50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89.3%。
急性咳嗽病临床路径改进措施建议1、急性咳嗽的特点是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
临证之时,辨表里、辨寒热,是确立治法的关键;辨寒热、审病性,以定祛寒清热之分寸,以确定是补是泻,是扶正还是祛邪。
2、注意观察舌苔的变化。
凡舌苔薄而润的,其病尚轻。
若外白、中黄或灰白厚腻而垢者,其病重,治之较难。
也有初见舌苔厚腻。
古人论舌苔,白主寒、黄主热、黑为热极不可一概而论,应该结合舌质颜色及苔面润燥来定。
3、外邪入侵必须给邪以出路,不可闭门逐寇。
分清寒热甚为重要,过寒则伤胃气,过温则易伤津耗气,常用药有芦根、竹叶、荷梗之类,既不伤津又可清热。
4、外感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凉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
咽痒咳嗽者,酌配钩藤、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5、急性咳嗽不宜过早用芩、连、栀子、生石膏等寒凉药物,以免引邪入里。
但栀子配伍淡豆豉,生石膏配伍薄荷、桑叶,黄芩配伍荆芥,既能解表又清里热,互相为用,效果益彰。
6、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丰富治疗手段,除了口服中药、中成药及静滴中药注射剂、针灸、刮痧、药物擦浴等,还可增加耳穴等治疗手段,开拓中医药治疗的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