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监测 ppt..

生态监测 ppt..

• 陆地生态站的指标体系分为6个部分: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 素、植物要素、动物要素和微生物要素;
• 水文生态站分为8个部分:水文气象要素、水质要素、底质要素、浮 游植物要素、浮游动物要素、游泳动物要素、底栖生物要素和微生 物要素。
15
指示体系
•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 系统等
含水量
,生命元素含量,沙丘动态(荒漠)
17
植物
种类及组成,种群密度,现存生物量,凋落 物量及分解率,地上部分生产量,不同器官 的化学组成:粗灰分、氮、磷、钾、钠、有 机碳、水分和光能的收支
可食部分农药、重金属 NO2-、NO3_含量(农 田),可食部分粗蛋白、 粗脂肪含量
动物
动物种类及种群密度,土壤动物生物量,热 体内农药、重金属残留量
• 水生生态系统又分海洋和淡水两种类型 • 在指标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不同生态
类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大气和陆地界面、陆地和水域界面 及大气和水域界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转换指标应包 括在生态监测指标体系范围之内。
16
陆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要素 气象
常规指标
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及分 布、蒸发量、地面及浅层地温、日照时 数
4 指示体系及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是指野外生态站的地面或水面监 测项目。在设置指标体系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生态类型及 系统的完整性,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指标应包括生态系统的 各个组成部分。
13
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 (1)根据监测内容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
• (2)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必须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尽 量实现监测内容具有可比性;
值,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化学成分:灰分、 (农田)
蛋白质、脂肪、全磷、钾、钠、钙、镁
微生物 种类及种群密度,生物量,热值
土壤酶类型,土壤呼吸强 度,土壤固氮作用
18
水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要素
常规指标
选择指标
水文气象 日照时数,总辐射量,降水量,蒸发 海况(海洋),入流量和出流量(
量,风速、风向、气温、湿度、大气 淡水),入流和出流水的化学组成
3
目的:
生态监测是评估人类的活动对我们所研究的某一生 态系统的影响和该系统的自然演变过程,对这一范围的能 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程进行监测,看它是否处 于良性循环状态,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4
2 生态监测分类及特点
• 从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 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
选择指标 大气干、湿沉降物及其化学组成,林 间二氧化碳浓度(森林)
水文
地表径流量、径流水化学组成:酸度、
碱度、总磷、总氮及NO2-、NO3_、农 药(农田),径流水总悬浮物,地下水 位,泥沙颗粒组成及流失量,泥沙化学 组成: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重
附近河流水质,附近河流泥沙流失量 ,农田灌水量、入渗量和蒸发量(农 田)
23
问题
• 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 陆生生态站的指示体系包括哪些?
24
参考文献
• 《环境监测》(《第六章 生物、生态监测》第五节)冯启言,肖昕 ,李红艺,云贵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 《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14期,p359,《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2期,p134,《生态监测的技术及
生态监测
1
1 概论
2 分类及特点
简述
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 4
技术路线 3
2
1 认识生态监测
基本概念: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 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 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 扰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监测就是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反应做“仪器”来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
• 卫星监测最大的优点是覆盖面广,可获取人工难以到达的高山、丛 林资料。随着资料来源的增加,费用相对降低,但此法对地面细微 变化难以了解,因此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相结合才能获 得完整的资料。
22
• 4. “3S”技术 • 生态监测包括对大范围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因此,许多传统的监
测技术不适应于大区域的生态监测,只有借助于现代高新技术,高效 、快速地了解大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迅速制定治理、保护 的方案和对策提供依据。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统称3S)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根据生态监测的对象和内容,可把生态监测概括地分为两类,即宏 观监测和微观监测,这也是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
5
(一)宏观生态监测
• 对象:区域范围内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 和空间分布格局等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
• 内容:监测区域范围内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系统的分布及面积的动 态变化
压、云量、云形、云高及可见度
(淡水),水位(淡水),大气干
湿沉降物量及组成(淡水)
水质
水温;颜色,气味,浊度,透明度, 重金属(镉、汞、砷、铬、铜、锌 电导率,残渣,氧化还原电位,PH 、镍),农药,油类,挥发酚类 值,矿化度,总氮,亚硝酸盐氮,硝 酸盐氮,氨氮,总磷,总有机氮,溶 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
9
监测台站
• 生态监测台站包括生态监测平台和野外生态监测站两种类型。
• 生态监测平台必须以遥感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 宇航信息处理装置,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工作基础;
• 野外生态监测站必须以完整的室内外分析观测仪器作支持,并要具备计 算机等信息处理系统,以实现监测网络内信息的共享。野外生态监测站 是微观监测的工作基础。
7
特点:
• (1)综合性: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计划将会涉及到农、林、牧、副 、渔、工等各个生产领域,也必须配备一个包括生物、地理、环 境、生态、物理、化学、数学信息和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科技队 伍;
• (2)长期性:自然界中许多生态过程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控功能,一次或短期的监测数据及调查结果不可能对生态 系统的变化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必须进行长期的监测,通过科 学对比,才能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准确的描述;
8
特点:
• (3)复杂性:生态监测中要区分人类的干扰作用和自然变异以及自然干 扰作用通常十分困难,特别是在人类干扰作用并不明显的情况下,而且 许多生态过程在生态学的研究中并不十分清楚,这就使得生态监测十分 复杂; • (4)分散性:由于生态监测费时费工,耗资巨大,设计复杂,监测台站 的设置不可能像环境监测那样有众多的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监测网络具 有较大的分散性,特别是那些跨区域的及全球级的监测计划,监测台站 的分散性更大。同时,由于生态变化的缓慢性,监测的时间尺度很大, 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金属、农药(农田)
土壤
有机质、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钾 CO2释放量(稻田测CH4),农药残 、速效磷、速效钾,PH值,交换性酸及 留量,重金属残留量、盐分总量、水
其组成,交换性盐基及其组成,阳离子 田氧化还原电位、化肥和有机肥施用
交换量,颗粒组成及团粒结构,容重, 量及化学组成(农田),元素背景值
• 监测手段: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6
(二)微观生态监测
• 对象: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在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 •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分类: 1.干扰性生态监测:对人类特定生产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的情况的监测 2.污染性生态监测:对农药及重金属等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 传递及积累的监测 3.治理性生态监测: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经人类治理后,生态平衡恢复 过程的监测
浮游动物
群落组成定性分类,定量分类数量 分布,优势种动态,生物量
体内农药、重金属残留量
微生物
细菌总数,细菌种类,大肠杆菌群 及分类
着生藻类和 定性分类,定量分类,生物量动态 底栖动物 ,优势种
体内农药、重金属残留量
20
生态监测方法
• 1. 地面监测
• 在所监测的区域建立固定站,由人徒步或乘车等方式按规划的路线进行 测量和数据收集。此法只能收集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数据,而且 费用较高,但它是最基本且不可缺少的手段。因为地面监测可以直接获 取数据,同时可以对空中和卫星监测进行校核。某些数据如降水量、土 壤湿度等只能从地面监测中获得。
• 2. 空中监测
• 一般采用4-6座单引擎轻型飞机,由4人执行工作:驾驶员、领航员和 两名观察记录员。首先绘制工作区域图,将坐标图覆盖所研究的区域, 典型的坐标是10×10km的小格,飞行时间一般定于上午或下午,飞行 速度一般为150km/h,高度大约100m,视角约90°,观测地面宽度约 250m。
在我国的应用》 • 《生物学杂志》2004年第4期,p13,《试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
系》 • 《四川化工》2006年第5期,p48~51,《生物监测与生态监测的比
较分析》
25
谢谢!
26
底质
氧化还原电位,PH值,粒度,总氮 重金属(总汞、砷、铬、铜、锌、
,总磷,有机质
镉、铅、镍),硫化物,农药
游泳动物 个体种类及数量,年龄和丰富度,现 体内农药、重金属残留量,致死量
存量,捕捞量和生产力
和亚致死量,酶活性(P-450酶)
19
浮游植物
群落组成,定量分类数量分布(密 体内农药、重金属残留量,酶 度),优势种动态,生物量,生产 活性(P-450酶) 力
• (3)各监测台站可依监测项目的特殊性增加特定指标,以突出各自的特点
• (4)指标体系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应 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