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察舉制漢代入仕途徑名詞解釋1郎官:漢代郎官是皇帝的侍從,追隨左右,和天子接觸的機會很多,故易為天子賞識而擢升出任高位,任郎官是出仕的重要階梯。
2貲選:古代用錢財糧食買官爵,謂之貲(財富)選,在秦時已開始,漢武帝時更因連年用兵,國庫空虛,定武功爵,每級十七萬錢。
靈帝時,每級官吏更可明買,如二千石官價值二千萬;四百石官值四百萬等。
3詔舉的日期:詔舉是不定期舉行的,國家遇大事或災異,例如皇帝駕崩、大婚,或碰著荒年、瘟役,日、月蝕或地震等,政府才下詔徵求賢人來解決問題或提供意見。
政府也會因應某些特殊情況而徵求某類人才,例如漢武帝時要出使西域,需要精通外語,能吃苦和應變的人才,於是張騫便自薦,結果創下出使西域的創舉。
4徵:徵召是指皇帝仰慕某人的才德而指名徵聘,所以是最尊榮的入仕途徑。
朝廷為示隆重,往往派車到地方迎接人才上京,謂之「公車」,如漢武帝便曾以此迎接大儒魯申公和辭賦家枚乘。
5辟:辟即是官吏自行委任所屬官僚。
漢定中央長官如三公、九卿、太傅、大將軍及地方長官如太守、刺史等可以自選屬吏。
這些屬吏日後可再經僱主推薦,升任其他要職,成為頗重要之一個出仕途徑。
察舉制內容漢初的選士制度,仍屬草創階段,各方面仍有末善之處,選才主要以被選者的出身為準。
武帝開始著重個人的品格道德,並因應國家特殊需要而舉行特舉。
大致上,漢代的選舉制包括定期與不定期兩種。
甲、察舉孝廉(孝子廉吏)1. 內容察舉孝廉,即由中央或地方官察選孝子廉吏,經中央審核後,授以郎官,在中央服務數年後,再授以正式的中央或地方官。
這是定期性選舉,稱為「常舉」。
此制源於文帝十三年詔舉的「孝悌」與「廉吏」,至漢武帝時始受重視,並定為常制。
「孝廉」是指孝子廉吏。
孝子,即未為官而有德行者,主要著重個人言行;廉吏則指有德行的僚佐級官員,察選廉吏必須由地方長官保薦,重視吏的政績。
「察廉」與「舉孝」的提倡,有淳化風俗的目的。
其後,二者合而為一,成為選舉的定制,中央政府可由此吸納在朝和在野的人才。
至於負責官員,武帝時,主要是國相和郡太守,其後全由郡太守負責。
2. 推行情況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下令都太守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
但當時郡國反應冷淡,武帝遂於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再下詔,令「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
」此詔一下,各地郡守便不敢怠慢,皆每年察選孝廉到中央應責,此後察舉孝廉便成為西漢的定制。
3. 選舉規制察舉制有一定配額。
東漢和帝永和四年(92 年),規定「郡國(人)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以上三人.......... 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
」這是各地舉孝廉的人數比例,至於沿邊州郡,則略有優待。
察舉孝廉的標準,以個人德行為主,漢室有意藉此鼓勵淳樸風氣。
但發展至東漢,「孝」、「廉」併為一項,成為純粹的參政資格,失去原有淳化風俗的美意。
順帝時,採納尚書令左雄之議,規定孝廉限年課試的法則,應舉年齡必須在四十歲以上。
在公卿及郡太守薦舉後,亦頇參加考核甄選。
自此,察舉制滲入考詴甄選,取才質素較有保障,《後漢書》載:「自左雄改制後,牧守畏法,莫敢輕舉。
十餘年間,察選清平,號為得人。
」乙、察舉茂材十三州部刺史設立後,權力日大,成帝時,規定刺史可舉人才,稱「秀才」。
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改稱「茂才」。
選舉茂才主要是據淳厚、質樸、節儉及謙遜四種標準。
光武帝更據此具體定出「四行」:1.德行高妙,志節清白。
2.明經行修,能任博士。
3. 明曉法律,足以決疑。
4.剛毅多略,勇足決斷。
察舉茂才,始於漢武帝一朝。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下詔:「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武帝明確指出,舉茂才的原意是要得「非常之人」,負責特殊任務(如出使外國),以建非常之功,但武帝時察舉茂才應仍為「特舉」(即不定期選舉)。
直至東漢光武帝時,規定茂才必須如孝廉一般,按籍歲舉(按人口多寡每年察舉),自此便成為定期性選舉。
孝廉與茂才的另一區別,在於孝廉重視孝道及廉潔,由於「孝」及「廉」皆要觀其實際表現,故東漢順帝開始,規定被舉者年齡不可過於年輕;而茂才則重特別才能,故不限被舉者的年歲。
另一方面,茂才是以州為單位察舉,孝廉則以郡為單位選出,而州的數目較郡為少,故茂才的地位亦較孝廉高,被選者多可授為縣令。
由此看來,茂才比孝廉更為優越丙、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文帝時出現日蝕,文帝認為是上天對其治國不善的警告,遂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補其「不德」,以及平上天之憤。
宣帝本始四年,亦因郡國地震,詔舉「賢良方正」。
其後,每當國家有大事發生,朝廷皆特別下詔舉賢良之士,詢問治國得失。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是指品格正直、敢言敢諫的人。
就選舉標準而言,十分模糊。
程序是:君主命各地郡國選送人才到中央,經天子「策試」(面試)後授官,是「特舉」的一種。
詔舉並無限制被選者的資格和詔舉的時間,多在出現災異後進行。
其實,「賢良方正」(簡稱「賢良」)只是統稱。
據史料顯示,可歸入賢良一科的有二十項,包括「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文學高第者」、「明陰陽災異者」、「有道之士」等。
詔舉賢良,是漢初選才的重要途徑,學者沈兼士指出,漢代名臣有廿九人以特舉出身,如晁錯、公孫弘、董仲舒等。
至於授官方面,賢良若策詴優異,即可授諫諍之官。
西漢時被舉為賢良者,以現任官吏或曾任官吏者為多,東漢時則以非現任官吏為多。
丁、徵辟徵辟是當國家有特殊需要,皇帝便規定特別名目下詔求才,如漢武帝需要為人機警、能通外語者出使西域,下詔徵求「能使西域絕國者」,張騫便應詔出使;又如國家需要軍事人才,便又會徵辟武將。
總之,形形色色的人才,凡是國家所需,便列入徵辟之列,人民只要認為自己有條件,便可直接應舉,大臣亦可推薦具條件之士。
另一方面,除了國家特殊需要外,皇帝亦會因仰慕有才之士而下詔徵辟,如武帝徵辟魯申公便是。
察舉制之演變察舉是先考察後薦舉之意,為漢代在先秦鄉里薦舉之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選官制度。
漢代察舉制實行過程中逐步建立貣一系列科目,成為兩漢選拔人才之主要來源。
漢代察舉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經常舉行之科目,稱常科,又作歲舉,即每年定時由各州郡長官按規定名額向朝廷舉薦人才;另一為特科,即根據需要臨時指定之選士科目。
現概述各科之演變如下:先言「孝廉」。
「孝廉」乃孝子、廉吏之簡稱,為察舉常科之一,至東漢以後,成為入仕之主要途徑。
孝廉創於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為避免各地選舉多寡不均,故實行按籍歲舉的辦法。
元朔元年詔「興孝舉廉」,可知孝、廉本各為一科。
至東漢,孝廉已合為一科。
次言茂才。
茂才亦為漢代重要之察舉常科之一,西漢又稱秀才。
其制始於武帝元封五年,「令州郡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西漢時茂才為察舉特科,或單獨舉行,或與賢良并舉。
茂才被舉者多為已仕而有特殊功業者,其授官亦較孝廉為高。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令三公、州牧等歲舉茂才一人,比後乃與孝廉皆為常舉。
漢代察舉又有稱「詔舉」之特科,為不定期選舉。
詔舉是皇帝按臨時需要而下詔求賢,詔中對主司察舉者的資格、科目、標準,以至選舉的人數,均有規定。
除「賢良方正」外,尚有「明經」、「明法」、「至孝」、「明陰陽災異」、「勇猛知兵」等科目。
不論歲舉或詔舉,被舉者至中央要經過覆詴,稱為策詴。
西漢得人重在賢良,而應選亦較多,東漢得人則重在孝廉;賢良多為已仕,孝廉則多為未仕。
東漢初,詔令舉士頇「務盡實核」,並「務授詴以職」,如有濫舉「有司奏罪名,並正舉者」。
然而,察舉之權在長官之手,而薦舉以德行,無明確之標準,自易魚目混珠,舉人唯私;結果,察舉漸由權貴操縱,請託賄賂之弊橫生,以致「今當舉之孝廉,多得貴戚書令」。
針對察舉失實之弊,順帝陽嘉元年,尚書令左雄奏請改革。
《後漢書?左雄傳》載:「自今孝廉年不過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詴家法,文吏課牋奏。
」陽嘉改制之要點有二:一為被舉者年齡限在四十以上,以糾正東漢流行公卿樹恩濫舉、專取少年能報恩者之弊端。
二為建立「諸生詴家法,文吏課箋奏」之歲舉考詴,標誌舉薦與考詴相結合之選士機制形成,實為漢代察舉制之重要里程碑,亦為後世以考詴為核心之科舉選士提供借鑒。
左雄之陽嘉改制,曾一度發揮救弊作用,其時「牧守畏慄,莫敢輕舉。
迄於永熹,察舉清平,多得其人」(《後漢書?左雄傳》),謬舉妄選者受罰,學行兼優之士脫穎而出,如陳蕃、李膺等對幼主順帝貣輔政作用,史稱「東京之士,於玆盛焉」。
然而,察舉之弊,積重難返,加上戚宦相爭與黨錮之禍相繼,地方又有黃巾大亂,故降及桓靈,中央權威衰敗,地方殘破,鄉舉里選制度無法施行,有待新制之創建。
至魏文帝篡漢,遂以陳群倡議之九品中正制取代察舉制。
察舉制之得失中國選士制度,大抵奠基於漢代,其自有可足述之處;然行之既久,流弊叢生,茲將其優劣之處,分迷於下:優點1. 募求賢者,人才輩出察舉之精神乃在於選賢任能,除一般定期選舉外,大抵隨皇帝之意旨,以應當時之需。
這種用人唯才的考選方法,在政治上不僅有「募求」作用,更使漢代人才輩出,漢室富強之基得以奠定。
2. 消納遺才,鞏固漢室漢代入仕之途,既多而富彈性,一旦國家有事,朝廷便立即下詔網羅人才,諮詢治理,此等奇才異能或懷才不遇之士,因而得以進身仕途,這種延訪精英的方法既可吸納人才,更可以有利澄清吏治。
3. 選才重德,風俗純良「孝子」、「廉吏」皆由郡太守歲舉方可進身仕途。
東漢光武帝提倡氣節,尤重「孝廉」,官吏多由「孝廉」一途出身,此制在政治上既貣了「獎勵」作用,更無形中鼓勵了敦品勵行之風氣,漢代士風優美,崇尚德行,誠與漢代察舉孝廉有密切關係。
4. 政治機會開放,調和文化漢代察舉孝廉,按照戶口數目比例分配,制為定額,由是參與政治機會因此開放給全國各地。
經濟文化落後地區和經濟文化進步的地區,都一樣照人口比例來選拔,因此中央政府永遠有全國各地人民參加,因而政府始終代表全國性。
漢制郡縣長官例避用本郡本縣人,即地方政府竭力避免其陷於地方性,各地文化亦可交流,甚至走向融和,走向平均。
流弊1. 察舉人才欠缺公允,濫舉成風漢代察舉制度,行之既久,弊端遂生,因選舉為郡國官吏把持,請託舞弊多有發生。
東漢以後,地方官察舉人才,多憑一己主觀之好惡,或貪污而恂法,或依託而虛薦,故所舉者多名不副實。
遂為當時童謠所譏:「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
」足見當時濫舉之弊。
2. 利祿誘人,訶諛虛偽成風孝廉頇由州郡官吏推薦,達官貴人為要博得孝廉一官,乃極力奉承高官,各人競相仿效。
不少士人為求名聲,虛偽矯飾。
致造成社會訶諛虛偽之風。
3. 形成門閥士族地方長官察舉時,往往「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如此,被薦舉者多成為薦主的故吏、門生,政治上出現了如君臣般的關係,這就是錢穏所言的「二重君臣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