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
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
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
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
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
-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
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
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
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
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
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
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
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shupi,甜高粱)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庚子西狩丛谈》这段文字中的“我与皇帝”指的是谁?答:慈禧和光绪;
这段文字描述了他们的一种怎样的经历?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狼狈西逃经历
②庚子之后,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目的)
资料:漫画:《民呼日报》-《官与民之担负》;《农民起义示意图》。
一.重点探究:3.清末新政的措施
①教育: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等。
强调: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西太后:1906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新教科书。
资料: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意义:思想文化上: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律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商部、学部
意义:政治上:开始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中国行政机构的近代化。
③经济:颁布《商律》,奖励实业,创办大清银行。
(观图)
意义:经济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④军事:废除武举,编练新军,建立军事学堂。
意义:军事上:增强了军事力量,推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化
资料: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共编练了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和一支禁卫军,全国新军总数约为14万人。
——张华腾《中国近代史》
⑤社会:改革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观图)
意义:促进了中国社会风气的进步
一.重点探究:4.清末新政的评价
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专制制度。
资料:列宁:(“走错房间”论):“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
巩固练习:观看表格,回答:
(摘自教材)
1.新政内容和康、梁“戊戌变法”有何异同?谁的涉及面更广?
2.曾经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也唱出了“维新”之调,并且涉及内容更广,成效也更大,说明了什么?
【总结】慈禧认为一些细枝末节尽可以去变,但是“三纲五常”就像“日星之照世”,是不可以变的。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即君主统治者大臣,大臣必须要听君主的。
这就表明,慈善当初拟定这道谕旨,准备变法时,就打定好主意,要把变法控制在不触动君权、根本的专制制度范围内。
1901-1905年变法正是在这个范围内变的。
这就使得这场变法仍然走的是“中体西用”的老路,走的是洋务运动的老路,所以被时人讥讽为“新政不新”。
二.学法指导:1.立宪骗局4过程
①五大臣出洋考察(1905年)
资料:“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
——1905年《东方杂志》“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②西太后“预备仿行宪政”上谕(1906年)
资料: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
……时处今日,唯有及时祥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可操之过急,必从官制入。
……着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管制谕》(光绪三十二年)
③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资料:
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之《立宪团体及其活动》)
④组建“责任内阁”——“皇族内阁”(1911年)
过程:1908年11月,帝后相继去世,不满三岁的溥仪即位,由其父醇亲王载沣摄政。
资料:
【说明】13为阁员,汉人仅占4位,满族亲贵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
故而被时人讥讽为“皇族内阁”。
资料:讽刺清廷假意立宪的漫画(摘自上师大版教材)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使原先对立宪还抱有幻想的君主
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从而使清政府陷入
异常孤立中,加速了其灭亡。
二.学法指导:2.清末新政4机构
①督办政务处.②编制馆.③咨议局.④资政院
练习与测评:1.分析上述三位历史人物倡议立宪的目的之异同
答:同:都主张通过立宪改革政治,促使政治稳定。
异:康有为主张君民共治、三权分立,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体。
载泽主张君权至上、内阁辅政,实行换汤不换药的君主主导型政体。
张之洞主张尽速立宪,应付内外压力,化解革命威胁和列强入侵的危局。
练习与测评:2.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和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不一样。
英国君主在议会之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中国的君主和专制皇帝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