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清末新政1
(1)禁缠足。(2)禁鸦片。(3)废酷刑。(4)允许满汉通婚。
内容2:预备立宪
只对一些机 构进行了调 整变更,雷 声大雨点小。
1905年 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欧美考 察宪政。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指出立宪有三大 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并提出从改革官制入手。
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以光绪的名义颁 发了变法的诏书: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以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 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 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 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 切实施行。
张之洞在总督署办公。张之洞 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 广总督。其间两次署理两江总 督。
汉阳铁厂全景。汉阳铁厂 是张之洞创办的中国第一 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张 之 洞 像
奕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 大臣)、李鸿章(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荣禄(军机大 臣)、王文韶(大学士)、鹿 传霖(督办政务大臣)
(1)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 (2)裁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
(三)改革学制
(1)停科举。(2)设学堂。(3)奖游学。
(四)奖励工商
(1)制订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 (2)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有利于资本主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 发展,但未触动 发展,但未触动 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
(五)移风易俗
新政的失败原因
第一,对袁世凯的处理。 袁世凯与其北洋集团是新政的旗手,新政的业绩大部分是他们创 造的。但是载沣上台以后,首先对袁世凯开刀,在光绪、西太后 死后的不到50天,将袁世凯罢免,迫其回河南养病,从而将新政 最积极最有生机的一方逼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是清廷决策的最大 失误。 第二,违背太平天国以来汉族地主地方势力日益扩大的总的趋势, 一味加强以满洲贵族为中心的中颁布,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 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 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 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权及 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 。并且“用人之 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 皇帝皆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 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 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 由。
教育方面培养,新式人才
第一,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6人联合上奏, “科举不废,学校不广”,“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 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 停止。从此自隋炀帝以来实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第二,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央1905年设 立学部,各省设学务处,置提学使,各州县设劝学所。 第三,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制 1904癸卯学制 1905年,全国各类新式学堂8277所,在校生 人数258873人;而到1909年,学堂达52348所, 在校生达163.8884万人,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分别 是830%和150%。
一、起因
1、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
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2)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过程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内容1:新政改革
(一)改革官制
(1)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2)新设商部,练兵处,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3)裁撤河东道总督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府及詹事府(并入翰林 院)、通政司等“冗衙”。 (4)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二)改革兵制
第三,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商人通例》、《奖励公司章程》等
如
军事方面,将西方军事制度引进中国
第一,停止武科考试,培养新型军官 第二,裁汰旧军,编练新军:原来的旧军,八旗、绿营,湘军、 淮军,兵种只有步兵、骑兵,而新军马、步、炮、工、辎重等 多兵种。 第三,更新武器:新军的武器几乎都是从外国进口的,装备也基 本西化,比如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武器装备情况:“六五式”(6.5 厘米)口径马步枪,是日本光绪三十一年造的最新式马步枪。 “七九式”(7.9厘米)口径,是德国造的套筒毛瑟式枪,比日式 旧一些。七生半炮,是法国克鲁苏最新炮。除此之外,军官还配 有手枪和战刀以及望远镜等。
新政上谕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
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 政的上谕,这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也是 清政府对庚子政局回应的结果。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 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 立
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鼓励发展实业,经济的发展有了法制保证。
第一,通过上谕的方式宣布“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要振兴工 商,发展工商和保护工商。 第二,专门设立主管经济的国家机关:商部、邮传部,将铁路、 电信、航运从农工商部分离,分工更为明确。
1861-1900的40年中,清政府任命的总督44个,其中汉人占33个; 同一时期任命的巡抚117个,其中汉人104人。以载沣为首的清廷 在新政的后期企图扭转这个趋势,最典型的例子1911年5月成立 的内阁13名阁员中,满人9,汉人4。9名满人中皇族占7人,被嘲 笑为皇族内阁,国人对清廷的信誉度一下子降到零。
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内容4:组建“责任内阁”
假宪政真集权
1911年成立,13名成员组成。 但汉族4人,满人9人,其中7人为皇族。
结果:
流于形式
评价: 1、1901年至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
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是在特定 的历史动因下的一场现代化运动。它在“假演”的 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新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是真正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这次改革准备在政治 制度上发生大的变化,即由封建专制过渡到资产阶 级的君主立宪,没有清政府的十年改革,决不会有 后来的辛亥革命。
end
观点一:清末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
洋人的喜欢罢了”;“没有放一线光明”;也“没有 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而“预备立宪”更是“一 个骗局”。
观点二: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进一步引进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 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 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现代化,“成为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一环,也为辛亥革命和民国时 期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3、但“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 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企图下放小权保住 大权的真实目的,皇族内阁遭到多数舆论的否 定,意味清政府大失民心,错过最后一次自我 拯救的机会。 4、使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对清政府大失所望,部 分主张立宪的立宪派开始背离清政府另寻出路; 另一部分本就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派得到更多 人的理解,民主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流。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 原因:
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为实现自救进行改革。 1901 — 1911 时间:
人物: 督办政务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 1)颁布变法上谕,推出新政举措 经过:
2)实行预备立宪 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出台皇族内阁
内容: 结果: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改革。
——《光绪朝东华录》第4602页
第 9课
清末新政
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
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为实现自救进行改革。 时间: 1901—1911
人物: 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 内容: 1)颁布变法上谕,推出新政举措
结果: 评价:
2)实行预备立宪 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出台皇族内阁
加强法制建设,倡新风易旧俗
首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效的是日本宪法精神,承认了人 民有一定的权力,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非依法律, 不得加以逮捕和监禁,财产和居住不得无故加以侵扰等。
其次,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如《商人通例》、《公司 律》、《商会简明章程》。刑法方面,先后颁布了《大清现行刑 律》和《大清新刑律》,将封建法律《大清律例》改造成资产阶 级的新刑律,这在中国法制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社会风俗方面:满汉通婚解禁。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但有名无实。
1905年五大臣去西方考察宪政,从改革官制入手。
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
1909年各省成立咨议局,1910年中央设立资政院,议员绝 大多数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废除军机处,于1911年5月成立内阁(内阁里边皇族成员、 满族居多数。
比较《权利法案》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
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
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 非法。
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
属违法。
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