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文化下的人文主义之比较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的本意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独立,注重人性,尊重人权,反对神权。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来也有“人文主义”的精神传统,集中表现在封建“民本主义”的传统上。
做为儒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其内涵是爱仁。
儒家传统文化主张人格独立,尊重个体人格。
例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格独立。
总之,中西人文主义的相同之处都主张尊重人,重视人格独立。
人文主义做为一种文化思潮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很大差异。
差异之一,两种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佛文化)为主体贯穿着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罗马古典传统文化。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是一种古代奴隶制文化,但其作品中自然科学和哲学具有唯物
主义因素,中世纪罗马教皇封建神学思想统治着欧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在“复兴古典文化”旗号下去反对封建神学体系。
差异之二,两种人文主义思想下的社会管理方式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重视封建礼治(人治),主张君权神授。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集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于一身。
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封建统治者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采纳董仲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明清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中央集权加强达到了顶峰。
西方人文主义反对君权神授,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主张国家至上论,他认为君主共和制是最大好的政体形式。
差异之三:两种人文主义对人的发展影响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主张人“无知无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主体“道”家文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权”,提倡让人民“无知”、“无欲”的愚民政策,这严重地限制了人的理性发展,其结果是知足的中国人自安于愚昧,不注意真理的发现和技艺器械的发明。
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赞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人追求知识,追求人生幸福。
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但丁在《神曲》中歌颂了个人情感、自由理想和求知的精神,法国人文主义代表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歌颂了人的力量伟大,嘲讽了宣传禁欲主义的教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差异之四:两种人文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同。
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即《书》、《诗》、《礼》、《乐》、《春秋》、《易》,而它又是封建社会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
教育的目的着眼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稳定社会和谐人际关系。
教育作用:维护封建统治,嵌制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主要内容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医学等。
教育的目的:摆脱君权神授,宗教束缚,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教育的作用:沉重打击了教会精神统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繁荣了文化艺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文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差异之五:两种人文主义的“民本思想”不同。
中国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本主义精神传统上来,所谓民本是古代专制社会的产物。
民本主体是封建统治者在实行统治时注意宽仁受民。
汉高祖刘邦为了维护其统治,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之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方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在“民主主义”精神上,它的主体是人民,要求人民享有权力,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人享有自由,但它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纵观中西传统文化下的人主文主义差异,中国人文主义虽然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嵌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人文主义也有其肯定之处。
例如,中国人文主义对稳定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有很大作用。
今后,在人文主义精神方面应该中西兼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