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六课时课题实践活动课型学习目标1、发展学生的数感。
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
学习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一堆黄豆的数目是多少。
学习重点在独立操作、实验和推理活动中得到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猜一猜:想一想这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数呢?1、学生猜测黄豆的数目。
2、独立思考3、全班交流自己数黄豆的初步的设想。
4、宣布实践活动要求:(1)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数黄豆(2)纪录本小组的实践方法,每小组至少有两种方法。
(3)需要什么工具可以向老师借用,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4)讨论交流要求声音要轻,本小组组员能听见就行。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组际解疑教师点拨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5、学生以4人为单位开始实践活动。
6、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数黄豆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对每一小组进行奖励——一种方法一颗五星,对于能清晰叙述本组活动过程并说明是运用什么数字方法来解决碰到的问题的小组给予特别奖励——多加一颗星。
7、交流与比较。
全班交流完毕后,引导学生对所有方法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哪些方法,为什么。
学生的方法除了书上的分、抓、量、称集中外,还可能会有1先数出50粒或100粒堆成一小堆,再把整数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方法,最后用每小堆的黄豆粒数乘堆数黄豆的粒数。
小组合作交流与比较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七课时课题练习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位乘一位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并欣赏数学的形势美。
学习难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1、课本第39页第1、2、10题。
2、第4题,学生先独立思考,改正错题。
3、第8题,先让学生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接近圆中的数。
4、第11题,学生用估算或计算的方法比较出得数大小后,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因数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大。
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独立完成发现规律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1、第5题(1)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根绝算式的特点学生独立继续往下写3道题。
(3)引导学生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明白像这样有趣的算式组还有很多。
交流合作2、第9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结果。
(2)全班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启发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组织学生观察次数的特征,并根据其中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几道算式。
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一课时课题什么是周长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难点感知什么是周长,并能正确的计算周长。
学习重点感知什么是周长,并能正确的计算周长。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1.搜集各种树叶,并在纸上用彩笔描出树叶的边线。
2.在家中选取几种物品,并用彩笔在纸上描出它们的边线。
3.量出一个三角板三边的长度总和,并记录在练习本上,给爸爸妈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4.小蚂蚁沿树叶的()从一点开始,爬了( ),又回到了( )。
5.沿着边线用手画一画,初步体验周长。
树叶一周的()就是树叶的()。
6.用手指描你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的周长吗?独立完成点拨自学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它们有周长吗?1.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测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
软尺零刻度从腰部的一处开始,用尺交流合作子沿着腰部绕(),再回到(),看看刻度数,我的腰围是()cm。
软尺零刻度从头部的一处开始,用尺子沿着头部绕(),再回到(),看看刻度数,我的头围是()cm。
3.测量文具盒的周长。
我文具盒的周长是()cm.1.书上第45页“练一练”第1题。
2. 书上第45页“练一练”第2题。
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二课时课题游园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合作交流.学习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学习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1.量一量,并计算文具盒、橡皮、数学书封皮的周长。
2. 量一量,并计算书桌面的周长。
3.这个小公园的周长是那部分呢?小公园周围这条小路一周的长度就是小公园的周长。
1.计算小公园的周长。
A.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B.190+410=600(米)200+200=400(米)560+240=800(米)600+400+800=1800(米)C.190+410+200+200+560+240=1800(米)3.总结计算小公园周长的方法。
独立完成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课本46页“算一算”A:长方形的周长:36+36+20+20=112(cm)正方形的周长:22+22+22+22=88交流合作(cm)B:长方形的周长:36+20=56(cm)56 x 2=112(cm)正方形的周长:22 x4=88(cm)计算以下图形的周长:12cm15dm23cm23cm38cm 21dm 23cm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三课时课题花边有多长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1.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并计算饭桌的周长。
2.测量教室黑板的长与宽。
3.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想计算“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实际上就是计算()。
4.方法一:将()加起来。
列式为:方法二:先算()的和是多少,再算()的和是多少,最后将两个结果加起来。
列式为:方法三:可以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算出来,再乘2就算出周长。
列式为:独立完成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讨论长方形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计算黑板的周长:34+12+34+12=92(分米)可以写成34+34+12+12=92(分米)交流合作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条()和两条()的和。
所以可以写成34×2+12×2=92(分米)也可以说是长与宽和的2倍,最后写成(34+12)×2=92(分米)教材第47页“做一做”。
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二课时课题1吨有多重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过程与方法: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学习难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1、预习数学书第21页的内容。
2、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3、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4、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独立完成点拨学习针对存在问题适时点拨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2、在○里填上“>”“<”或“=”8000千克○8吨 4500克○ 4千克3 t ○ 3600 kg 5 t ○ 5000 g1、填一填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0克 =()千克()t = 2000 kg2、在○里填上“>”“<”或“=”500 kg ○ 3 k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三课时课题练习课型练习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学习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1、完成课本第23页第1、2、3题。
2、第9题。
先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
3、第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独立完成交流合作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课本第24页第4、5、6、7、8题。
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一课时课题搭配中的学问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