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恢复传统文明礼仪12页

恢复传统文明礼仪12页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正德立己礼乐相和国学论道之四月青年吉恩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硕士研究生中华传统礼仪源自礼记以及后来相关记录,可以参考孔子传。

拱手吉礼:阳事为日常礼节,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作揖礼是属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

中国古代揖礼与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古礼法对女子是相对自由的,主要是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肃拜。

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作揖平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隋唐前常礼还有作揖;唐宋之后就皆是万福礼,应是:从拱手礼演化来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胸腹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更加符合我们华夏文明的要求。

“女道万福男作揖。

”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的“万福”不仅表现为口说,而且还配以叉手,形成了女性祝拜之礼。

对此,唐宋以后很多文字记载均可作为佐证。

汉族的“万福”礼是:妇女彼此相见口称“万福”,同时双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半握拳),置于胸腹前,略作鞠躬的姿势。

对于中华礼仪,女士的礼是什么?唐宋之后女童尚有揖礼,从唐宋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千多年,只行万福之礼。

现代改版适合女性的为拱手加鞠躬最为适宜。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三跪九叩之:先秦之前有稽首:多用于上天或祖先,先做一个揖礼,再退一步箭步蹲,两手扶于左腿蹲下跪好,两手抱掌向下,以额触手背停顿一下,两手下按于膝前,头扣于手前,停顿三秒左右起身,如是三拜。

起身时先抬左腿呈箭步,两手合按膝上用力起来;顿首,多用于叩拜父母长辈,就是前面与稽首相同,额头不在手停顿,头扣下去是在手前;空手,多用与同辈,手不额头,手相叠伏下,头停顿于手上即可。

唐宋之后常用空手。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

现代行拱手礼,身体正直,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一至两下;另有庄严的就是拱手礼加鞠躬。

拱手礼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沓或握拳合于胸前。

一般平辈行礼后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此为“平揖”。

揖礼“礼仪之邦”的古风礼节:揖礼与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在向长辈行礼,双手平伸指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更需欠身行礼,此乃“天揖、深揖、上揖”;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揖礼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

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

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原因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施礼;其次卫生:没有身体的接触,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会失礼:不分先后不会有难堪;四是男女通用。

现代人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方式。

如穿我们华夏唐朝繁衍出来各种服装或现代西服等拜年时,最好行拱手鞠躬礼,而不行抱掌的作揖;如穿华夏衣冠的汉服等拜年时,可以行拱手鞠躬礼,或者抱掌的作揖。

一是礼貌,二是反差不大,不会让现代人觉得别扭。

中华至汉代之后以长揖为主,记录于郦生见汉刘邦,长揖目的是起到替代跪拜礼,在于敬重大事。

正式大礼还是天揖或是深揖,抱掌至胸,举手至头,前深鞠躬折揖。

宋明之童子礼:一个长揖,退一步再长揖加下跪空手(不想还礼的就或曰不必了),女童空手为手前后与男童反,上左脚先。

古揖礼先秦时期作揖加弯腰,据传两拇指也有相柱的。

汉代长揖置脚踝是重礼,为替代下跪。

宋明时代礼仪更加细致,置于膝下是大礼,置于膝部是平礼。

起手时对尊长至额眉,手下到膝踝;对长辈起至鼻口,手下到膝下;对平辈起至口胸,手下到膝。

1、拱手礼拱手礼拱手是谓沓手也。

一般当胸拱手,手心向下(内相对),手不前伸。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脚与肩同宽,女子是略窄于肩。

向前小推一到两次是常礼,一般不躬身;大礼是抱掌靠于胸前,同时鞠躬45度,重礼是鞠躬90度。

拱手礼可以视距离远近皆用,手可抬高遥祝,宁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上面的图是清代使用的拱手半揖礼,为日常平辈之间的相见礼,送别礼等。

而拱手侍立可以对长辈等以示尊重。

2、揖礼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揖,攘也。

擎折加推手。

先秦时期常用。

上图揖礼是在胸前抱手,两掌指合并侧立,为平揖或时揖,轻于(高)深揖礼,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躬身,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需高(深)揖,多用于同学朋友互敬。

适合着汉服时候使用。

上图后面戴帽的书生礼仪基本是对的。

其它的应该是长揖礼,只是手臂部应该垂下过膝。

3、揖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45、90度不等)。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手垂下即起身。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为常规拜礼。

4、三拜礼(作揖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或9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低头。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三个,叫“三拜”。

立定,挺身,庄重。

叉手礼之肃立之或双手附心:实为双手附在脐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近呈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5、揖礼古礼,双手立掌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高额头前上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揖礼是擎折加推手。

揖礼是在胸前抱手立掌,两掌指合并侧立,拇指内贴在食指旁,手臂基本端平肩部。

礼(一拜),双手向前上方推至平额头挡住视线;头、颈皆不动,边鞠边伸直两臂,手立掌前推极致,以腰胯部为轴下躬,深躬90度;兴起身,双手立掌回至胸前;再拜,躬身行礼,兴起身;三拜,躬身行礼,兴起身双手回至胸前。

礼成!双手复位胸前变拱手,(如是国学堂等,老师应代夫子回交手礼与同学)再复位置于腹间呈叉手而立。

揖礼重于拱手礼。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需高(深)揖,时(小)揖礼多用于同学朋友互敬。

”额手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等。

或用于集体行大礼。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揖礼,再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揖礼,再拜。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额头叩至地面。

今人可再拜叩首,共三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

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执手礼就是现代礼仪中的握手,相同的“执手礼”,单手握和双手握都很常见。

在契丹皇帝接见有战功的武官时,一般会“执手”以示优赏。

据《辽史·国语解》记载:“将帅有克敌功,上亲执手慰劳;若将在军,则遣人代行执手礼。

优遇之意。

8、交手礼仅用于学生向孔夫子行揖礼拜师或拱手鞠躬礼时,老师代孔夫子还礼时。

孔子像上的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

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一般的老师平时不能随便还这个礼,一般都是用揖礼或拱手鞠躬礼。

9、鞠躬礼鞠躬礼鞠躬礼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论语•乡党》中就写有:“入公门,鞠躬如也。

”鞠躬礼的要领是身体立正站好,以腰胯部为轴,上身随胯轴心运动向前倾斜,目光随之落在自己身前1米处,在行礼是要稍微停顿一下再慢慢抬起头;行礼后抬头时,一定要看着的眼睛,且应该笑容满面。

鞠躬礼多用于交接物品,以示恭敬。

更多的成为拱手作揖礼等礼的一部分。

近代蒋先生在中国新生活运动中学习日本,在三化的艺术化中为「全体民众生活之准绳」,力行「持躬待人」,而重新绽放花朵。

长者可以颔首、拱手等用于还礼。

10、叉手礼(或拱手而立)双手供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前的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叉手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

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

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即双手手指交叉在胸部而示敬,这种叉手礼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使行。

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

叉手示敬,是古代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姿势。

唐柳宗元诗曰:“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所以一般认为在唐代始流行这种见面礼。

那件唐代青瓷俑的叉手姿态,让我们看到西晋时,行叉手礼的形象。

说明在早于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年间,已有叉手示敬的礼节。

唐以后的五代、宋还盛行这种礼节。

在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上绘有作叉手礼的人物形象。

《事林广记》中,有“叉手法”的记载。

女俑在行叉手礼时,衣衫的宽袖滑至肘部,将整个小臂裸露在外。

腰部束带,挽成蝴蝶结。

按人体比例来看,女俑似为跪姿,宽大的衣衫将其身躯笼罩住。

宽袖长衫,是魏晋以来流行的服饰。

现代的叉手礼已经改为手交叉在肚脐上,又叫太极握,一样是男左女右,加上鞠躬也是一种礼了。

11、抱拳礼抱拳属于“拱手”的一种,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法多在明朝盛行。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因而抱拳揖礼也在民间得以推广。

抱拳揖礼手态简单,舒适自然,百姓易学易懂,平时相见而揖,风气极盛。

在中国抱拳究竟有什么讲究呢?抱拳的标准姿势是: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弯曲,两手手心向外前推。

请注意,抱拳时,男子切忌右手抱左拳,否则是为“凶拳,或看不起对方”。

抱拳的国学涵义如下:(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

右拳表示勇敢之意。

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自己。

(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

当然,抱拳的延伸意义意指:五湖四海即世界人民皆兄弟;左手拇指弯曲意指“莫称大”;两手环抱胸部前手心向处前推,代表友好之意,意指我们的友谊永记心间。

现代抱拳礼多用于武术或者运动时的行礼。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