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生物资源

保护生物资源

保护生物资源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统治者,然而从未有一种统治者能够像人类这样,攀上史无前例的高峰,也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统治者像人类这样,带给今天的地球环境如此巨大的冲击。

站在生物世界顶端的人类,无节制地拥有许多生物的生杀大权。

然而,在疯狂攫取资源,发展人类自身的同时,竟在有意无意间滥用握在强者手中的权利……物种的命运,不再是自然选择,而竟是“物竞人择”。

可无论多么超群,在自然选择之路上蹒跚向前,终于走向地球生物王座的人类,终究不能超然于自然的法则之外,它在“选择”各种生物的同时,也影响着微妙的自然平衡,影响着自然给人类安排的道路。

相比自然对生命的宽容,人类是多么骄横;面对自然的命运无情,人类依然脆弱无力。

当人类的智慧不足以看透自然平衡的精妙,我不禁要对全人类说:保护生物,就是保护你自己。

----------开篇语一、何为生物资源1、定义: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有的学者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资源它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2、对部分典型珍惜动植物的介绍(1)熊狸别名熊灵描,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Arctictis binturong.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长着一条与身长差不多长(70~80厘米)的粗壮尾巴.其体毛黑色蓬松,杂有浅棕黄色.耳端具长达5厘米的簇毛,耳缘白色.四肢粗壮,五趾有坚强锐利的爪;尾具有缠绕性.头,眼周,前额及下颏部呈暗灰色,唇旁长着白色长须.熊狸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锐的爪及能抓能缠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树上攀爬自如,成为典型的树栖动物.熊狸晨昏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型兽类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产仔,每胎2~3仔,寿命力10~15年.产于云南南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云豹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15~20千克,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米左右,未端有几个黑环,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红杉红杉又名海岸红杉、常青红杉、北美红杉、加利福尼亚红杉,通称红杉。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个处在深闺人不知的瑰宝,1847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安德尼奇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兰柏特的鉴定是错误的,于是他以一个创立了基洛奇族文字的北美印第安人首领的名字作为红杉的属名,以示永远的纪念。

(4)银杏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

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

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

银杏是现存(5)其他植物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

普陀鹅耳枥现存1株。

属桦木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1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

20世纪50年代在普陀山尚有数棵,后因开荒垦殖等原因遭到破坏。

绒毛皂荚现仅存2株豆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

绒毛皂荚因荚果密被黄绿色绒毛而得名,花杂性,结实极少。

文献记载,可用皂荚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但技术要求很高,不易掌握。

广西火桐现仅存3株梧桐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为我国特有。

木材纹理直,材质柔韧易加工,不开裂,是制作家具、建筑、胶合板的上等用材。

先花后叶,花色鲜艳靓丽。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园林绿化和行道树的佳品。

百山祖冷杉现仅存3株松科常绿乔木,濒危种,国家1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

百山祖冷杉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植物,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残存至今的冷杉属植物。

1987年,国际物种生存保护委员会将百山祖冷杉公布为世界上最受严重威胁的12个濒危物种之一。

羊角槭现仅存4株槭树科落叶乔木,濒危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种。

与产于日本北海道的日本羊角槭亲缘关系极为密切,系古老的残遗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为何要保护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提供了地球上生命的基础。

生物资源的社会、伦理、文化和经济的重要价值,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在宗教、艺术和文学中一再得到承认。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在500~5000万种之间,或者更多,至今被人类认识的仅有140万种。

保护生物多样性即是保护物种。

物种是人类食物、药物和工农业生产原料的基本来源。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技术进步,不少物种正在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许多地方不但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境地,而且它们所栖息的生境也不断恶化。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未来二十年中将可能重蹈晚白垩纪(距今6500万年以前)出现的大量物种消失的时期。

不少人预测,到2020年,地球上将有1/4的物种陷于灭绝的境地,从而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

野生生物的绝灭也是普遍的国际问题,而且近年来绝灭的速度愈来愈快。

据近二千年来的记录统计,约有 110多种兽类和 130多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了。

其中约 1/3是十九世纪以前消失的;1/3是十九世纪绝种的;l/3是近五十年以来被消灭的。

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万种植物和 100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绝灭的危险中。

有些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现在是一天绝灭一个物种。

问题的严重性可以想见。

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一个涉及面广又相当艰巨的任务。

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外,还应切实作好立法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及禁猎区的工作。

三、保护生物资源生物资源保护包括:(1)特色生物的物种与遗传多样性:特色生物的基因多样性,物种演化和区系演变的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变化的关系;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协同进化的关系与规律;特色生物资源保护的策略。

(2)资源微生物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具重要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资源评估和生物学基础研究;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构建及产业化开发;植物寄生线虫微生物农药研究;具活性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先导化合物研究。

(3)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与修复:污染及极端环境中植物、微生物的抗性、适应及多样性变化机制;山区土地植被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与恢复。

为了对生物资源更好地保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基地,对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存自然历史产物,改善人类环境,以及促进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意义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生物及其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在各种自然地带保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的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

在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后果方面,在探讨某些地域生态系统的天然演化和人工演化方向方面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和客观的借鉴。

2)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具有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能够保存各种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可为人类的未来的各种需要提供宝贵的材料。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生物种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或人为的干预,已处于稀有和濒临绝灭的状态,对这些物种来说,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于促进这些物种的繁衍,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对改善人类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起着积极作用。

自然保护区还是教育、科研和发展旅游的重要基地。

2.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自然保护在国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十九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给自然界带来的严重破坏,使欧洲残存下来的原始的自然景观日益缩小,一些野生动植物面临绝灭的威胁,德国博物学家汉伯特首创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存自然生态。

美国于1872年首先设立黄石公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保护自然的国家公园。

到了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保护是人类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以及同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上都专门研究了自然保护问题。

现在,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已成为各国保存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免于绝灭并得以繁殖的主要手段。

如英国和日本,都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目前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都占其国土面积10%以上(表3 -3)。

西德、日本还划定了具有自然保护性质的景观保护区和天然公园,所占面积都高达其国土面积的13%以上。

美国有66 9个自然保护区,38个国家公园,面积为9360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10%;苏联有保护区120个,占国土面积的0.56%。

目前,许多国家的自然保护区范围不断扩大,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增加。

并且已有46个国家,根据“人类与生物圈”(MAB)的计划,提出了177个有代表性的地域,组成世界自然保护区网,总面积达10500万公顷。

国外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也非常重视,如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成立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制定法令及出版自己的书刊等,因此,在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经验。

3.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展情况追朔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保护自然生态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

如《孟子·梁惠王》篇中就有“……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的精辟论述;我国西南山区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有在驻地附近保留大片“风水林”或“神林”的习俗。

历代王朝也曾设过一些面积较大的猎苑、围场等,河北省的围场县,即由此得名。

这些猎苑、围场,虽然主要是作为封建帝王寻乐习武的场所,或专供猎取朝贡的野生动物之用,但是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如清朝的南苑(北京南郊),就曾保存了我国著名的特产动物四不象——麋鹿。

后来,由于南苑遭到破坏,野生麋鹿也因而绝灭。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于自然保护事业非常重视。

据1981年统计资料,我国已建立了以保护典型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以及特殊的自然景观等自然保护区85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