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史
19C末义和团 一时难以控制 “扶清灭洋” 运动兴起 势力发展迅猛
1900义和团运动盛极 京津,“排外”如火
清政府采用招 抚政策,企图 加以控制利用
(框架3)
表面保护侨 民,实为尝 试瓜分 签定了辛丑 1900年八国 条约,中国 侵华,攻占 彻底沦为两 紫禁城皇宫 半社会,清成 为完全工具
20C初清末 “新政”自 救 1911辛亥 革命
中 国 近 代 政 治 史 2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定 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争取社会主义 义 民主和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1919-1949) 二 1、开端:五四运动——领导阶级的登台 新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革的中坚力量) 民 3、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工农群众联合国民 主 党打倒北洋军阀的斗争(1924—1927) 主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工农群众反对蒋 义 介石独裁统治和日本侵华(1927-1937) 革 5、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工农群众与国民党第 命 二次合作抗日(1937—1945) 时 期 6、重庆谈判时期:中共和民主党派反内战独裁、 争取和平建国、民主政治的斗争(1945-1946) 7、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工农群众打倒蒋介石 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1946-1949)
影 响
②提出了《田亩》,代表着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③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激励了后人反清反封建的革命斗志(孙中山)
1851金田起义—1853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过1856北伐西征下军事全胜,但奢侈享受不思进取后天京 程变乱(兄弟相残),由盛转衰—重组领导核心(两成一 洪)—1859洪仁干《资政新篇》—1864天京陷落
②统一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实践条件 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等 辛命发生的 预备立宪使清政府空前孤立 外部条件
武昌起 义格局
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武昌城兵力空虚
湖北独立后多省独立,清政府南方统治土崩瓦解, 但王朝核心犹在(“南革北清”格局)
建立时间 1912年,独立各省筹备建立中华民国 民 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革命派为主,但也混 国 构成 入大量旧官僚和立宪派,特别是在地方 的 建 共 政体 责任内阁制(颁布前为总统制) 立 和 机构 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国务总 理及各部总长)、法院 确 立 内容 总纲—人民权利—机构权限和制衡 标 制衡 总统法令需内阁总理副署、三权分立制衡 志 《 确立原则 主权在民、权力分立和制衡 临 命运 多次为北洋军阀所废除激起护法运动、蒋 介石统治期间一直拒绝立宪实行宪政,临 时 时约法名存实亡 约 法》意义 见下页
政 兴建铁路、公路;仿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银 新 内 行;保险、医院、学校;社会福利设施、奖励发明, 篇 容 专利制度;自由平等经商、文化交流(没有涉及到
制度、思想方面的变革) 地位农阶提出的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①提出了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近 评 代化的趋势。 价 ②因为缺乏实施的政治条件、阶级和经济条件,因 而无法真正实施。
(百年耻辱史)
(争取民主、民族独立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政治史可以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鸦战—1919五四 1919—1949新中国 时间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中共代表) 目标、对 反封建反侵略(清政 反封建、反侵略(北 象 府、列强侵略) 洋、蒋氏、日本侵略)
天国点滴:拜上帝会并非真正的基督教义;天国曾因为教义关 系对侵略者放松警惕;天国也与英法战争,反侵略;天国长毛、
时间
1856-1860年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根因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修约”不成动 武) 直接原因(导火线) 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 事件” 香港—广州—定海—烟台—大沽—天津—北京 过程 (洗劫圆明园) 天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处通商口岸(内地:汉口、 津 九江;台湾、汕头)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 条 口岸航行;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 约 军费200万两白银,赔英商200万两白银。 北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鸦片贸易合法化;开天津 京 为商埠 ;割九龙司给英国;准许华工劳务出口 ; 条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约 中国丧失大量经济政治特权,两半程度大大加深; 影响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条约签订后中外反动联合起来;
1901—1911年武昌起义前 时间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 背 工具、改良方案彻底破产;清末新政未能触及到 景 政治性变革;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和 前 革命团体大量建立; 辛 主 思想:邹容、章炳麟、陈天华等传播革命思想 亥 要 组织:光复会、华兴会、日知会等+兴中会=1905 革 活 同盟会(统一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统一的资 命 动 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 起义:广州、镇南关、浙皖、黄花岗起义
鸦 片 战 争
过程香港—广州(占4年)—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 南京 1、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偿英国2100万银 条约 元 3、开放上厦福宁广为通商口岸 4、英国商品 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阻碍民族工业) 附件 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永久租赁土地 (租界)等 ①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反封建的同时肩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影 ③政治:大量主权丧失;阶矛尖锐,导致天国运动 响 ④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被卷入资’世界市场 ⑤思想上: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思
义 和 团 运 动
时间 19世纪90年代—1901年 原因瓜分狂潮中洋教泛滥、官府偏袒教徒、民矛激化 90年代初义和拳—90年代中期义和团—90年代 过程 末势力遍及京津 组织 设坛口练拳为名(性质:爱国的旧式农民起义) 形式 口号 “扶清灭洋”(有利减少阻力壮大自身力量、 但灭洋有盲目的排外性) 行动 毁灭一些与西洋有关的东西、杀洋人 结 初,慈禧试图借助其赶羊出华,八国以排洋为借口 果 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联合清军抵抗无效,北京紫 禁城被占,慈禧恼羞成怒发动剿灭令,被联合镇压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附属岛屿与日 危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野心。(俄纠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屈服还辽) ②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以及3000万赎辽费。 危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进 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政治性贷款,高息贷款 ③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内地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危害: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根据一个不平等特权,其他国家 有都享有了这种权利。 危害: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点滴:脱亚论、明治维新后的政体、旅顺大屠杀、李鸿 章的避战自保、慈禧太后60大寿、欧美对战局的估计
时间 1851-1864年 原 清政府为转嫁赔款加重剥削,阶级矛盾尖锐;两 因 广灾荒;洋货冲击下小农经济破产
太 平 天 败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根因);客观 国 因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时代局限);直接 原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的长期围剿 运 动 ①猛烈冲击了纲常名教和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总的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 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思考:以上哪个条款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 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第4条,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 “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 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 叙用。
评 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强决心、粉碎了列强瓜分 价 中国的图谋(最主要)、但毕竟只是旧式的农民起义,
缺乏顺应时代潮流的纲领,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辛丑条约》及其危害影响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 和盐税作担保。 危害: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丧失更税收主权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 成为“国中之国”。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 派兵驻守。 危害:使馆区成为侵华的大本营。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 道的所有炮台,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 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危害:更加方便列强武装干涉中国内政。
1851太平天 国运动爆发 1856-1860二鸦
英为了进一步 打开中国市场
清面临内忧外 患,被迫改革
②军事和民用 19C60D掀起 工业 ③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 留学生 ④近代海军
(学习西方先进工 艺技术军事技艺)
中国现代化运动开始起步
时间
1840-1842年
根因 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林则徐虎门销烟(弛禁严禁之争) 直接原因(导火线)
时间
种空想,因而无法真正实施。
注意:英法侵略者曾经试探天国政权是否能给到他们比 清政府更多的利益,为天国所严词拒绝,他们主张平等 贸易,拒绝鸦片,拒绝经济特权。英法转为支持清政府
时间 1859年 背 天京变乱后,朝中无人,新的领导核心面临着重振 景 天朝的重任。海龟洪仁玕借鉴在香港生活的肤浅认 资 识编制之,作为取代“田亩”的施政纲领
代 政 治义和团和《辛丑条约》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勃发 A、前辛亥革命时期(反清革命的传播和尝试)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 C、后辛亥革命时期(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护 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天 朝 田 亩 制 ①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第一次触及到土地 度 评 所有制,证明是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价
②因为缺乏实施的政治条件、以及均分土地是一
1853年 原则 “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 操 平均分配;妇女也可以分得土地,参加科举,提高 作 妇女一些地位;圣库制度农民结余上缴,急时国库 支出 实际效果 基本上没有实施、妇女地位提高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