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如一生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物理学院1100061503 签名:【摘要】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冯如少年赴美,在美奋斗,研制飞机,归国发展的四个人生阶段分析当时中国形势与冯如所选择的人生方向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冯如;个人命运;国家命运;关系一、少年赴美1883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牛江渡区杏圃村。
当时的中国正遭西方列强的凌辱,劳苦大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深火热中艰苦度日.就在他出生前44年的1840年,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24年前又遭到了英法联军的进攻,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又带来了十数年的内乱。
对外赔款、对内镇压加上天灾和饥荒让清政府的国库亏空殆尽,不得不通过沉重的税赋来维持巨大的支出。
冯如的父名冯业纶,母名吴美英。
冯家种田为生,兼职挑夫肉贩,农闲时也做些采集、贩卖中药材和稻谷的小买卖。
冯如有4位兄长,但因家境贫困夭折了其中3位,而好不容易成人的三哥也在他1911年旅美归来前早逝。
1895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当时年仅11岁的冯如,虽然不懂国事,但也尝到了家庭窘困的滋味,就在当年,家里再也供不起他读书。
冯如12岁那年,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父吴英兰回家省亲,见冯如一家生活困苦,想把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
为了帮补家计,冯如决定告别父母,跟舅舅到美国旧金山谋生。
在冯如出国前的这段经历中,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冯如是被迫出国的,国家受难,小家也不能幸免,国家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冯如当时的选择。
即便没有舅舅的提议,几年后,当冯如长成一个大小伙时,说不定也会和同乡的青年一起赴美谋生(当时广东地区人们出国谋生的现象极为普遍)。
二、在美奋斗初到美国,冯如在乡亲的介绍下来到旧金山做童工,他日工夜读补习英文,生活十分艰苦。
通过学习英语和科技知识以及目睹日新月异的先进机器,他认识到:要想国家富强,必须有发达的工艺,而工艺的发达又有赖于先进的机器。
为了“壮国体,挽利权”的夙愿,冯如更加发愤学习,专攻机器制造。
1899年冯如回乡完婚后,为了实践技术救国,决心去纽约学习机器制造技艺。
当时美国推行排华政策,《中美华工条约》让华工在美国饱受不平等对待,冯如经常是被一家接着一家企业无理解雇,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过学徒和工人,历时近7年,备受种族歧视和失业的折磨。
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冯如有机会接触并操作各种机械。
在坚持多年的工作和学习后,冯如掌握了多种机械和电器的设计制造技术。
1906年冯如返回旧金山经营机器制造和销售业,此时他已经成为颇具名气的工程师。
华侨青年朱竹泉慕名而至拜他为师,协助他开展业务。
旅居旧金山的华侨富商集团也有意聘请冯如参加开发祖国的电力工业和最新的科学技术。
冯如潜心钻研机械制造技术的年代是飞机设计和制造在世界范围内遭遇普遍挫折的时期。
1896年德国工程师奥托·李林达尔在进行悬挂式滑翔机试验时不幸坠亡,1899年英国工程师皮尔彻滑翔机试验中失事,伤重不治。
1903年美国科学家塞缪尔·兰利配备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场号试飞失败。
尽管同一年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他们的飞行者一号,但由于他们在申请到专利前不想自己的主意被竞争对手窃取而一直保持低调,以至于当时的航空界和媒体非但没有认可他们的成就,还对其百般质疑和挖苦。
当时不少权威科学家对飞机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两国订立了《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
面对这一切,腐败的清政府却置之不理,并予以承认。
这简直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
冯如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感到羞耻,为祖国的不幸而感到痛心。
他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自己的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
当时,由于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各国纷纷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
冯如想,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更大。
他对朱竹泉说:“日、俄战事大不利于祖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
与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之飞机,价廉工省。
倘得千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
”冯如拒绝了各国政府、大亨们的厚邀,放着安全稳定的高薪职位不干,这我们可以理解;但他当华商请他回国发展中国的电力事业时,他也回绝了。
发展中国的电力事业不也是为国做贡献吗?为什么冯如下定决心要研制飞机?还恰恰是在世界飞机研制事业的低潮期?其实,从冯如赴美后的第个一个选择——专攻机器制造,我们就不难发现,冯如看似很不理智的选择,实则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动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祖国早日实现富强与独立。
也正是祖国可能走向灭亡的危急命运深深刺激了他,他才如此努力地学习机器制造,放着高薪工作不干,拒绝各国政府、大亨们的厚邀甚至华商的邀请,下定决心研制飞机而不顾当时飞机研制的黯淡前景……祖国的命运始终贯穿冯如的选择,他的命运也因他的选择而时时改变。
三、制造飞机1907年,在克服了资金困难后,冯如终于在旧金山的奥克兰租了一所工厂,开始制造飞机。
当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刚刚起飞没有多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把所有资料全部封锁起来。
冯如等人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独自绘制设计图纸。
为了了解当时各国研制飞机的情况以及吸取别人的长处,冯如把自己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报纸和杂志。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1号”正式试飞。
冯如驾机迎着强风起飞,升至4.5米高,环绕一个小山丘飞行,飞行了约800米,显示了他的飞机具有良好的性能,从而为中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
当时中西报刊竞相报道。
美国《旧金山考察者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赞誉冯如为“东方的莱特”,并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了!”1910年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
这架飞机机翼长29.5英尺,翼宽4.5英尺,内燃机30马力,螺旋桨每分钟转动1200转。
当年10月,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的时速分别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
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冯如在资金紧缺、技术受封锁的艰难环境下,仍坚持研制。
是什么在支撑他?我认为是祖国的紧迫情势时时刺激着他的爱国心,这种危机感让他坚持了下来,他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责任。
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祖国的命运,但这似乎也注定了他遗憾的一生。
四、归国发展1911年2月,冯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携带着他们自制的两架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机器,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当时世界航空事业发展迅猛异常,从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有860多架飞机,这些飞机绝大多数掌握在西方列强的手中,而中国却连一架也没有。
冯如抱着“壮国体,挽利权”的宗旨,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希望尽快使祖国富强起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了宝璧号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冯如原准备在广州郊外为国民演示飞机驾驶,但因革命党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
随着革命高潮的即将来临,清政府对冯如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不仅取消了飞行表演的计划,而且还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
反动政府的昏庸和腐败,使冯如非常失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沸腾。
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冯如率助手参加革命。
冯如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除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受革命风暴的激励外,主要是因为他对满清朝廷所抱的幻想已经破灭,认识到他的航空救国主张和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抱负只有“入民国后或可实行之”。
参加革命后,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
他立即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中国国内的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当时清廷尚在北京,冯如以虏巢未破,终为后患,遂结合同志,组织北伐飞机侦察队,准备北伐,并加紧制造飞机,以供北上参战,推翻清王朝。
经过3个月的努力,于1912年3月,制成一架与“冯如2号”相似的飞机,这也是中国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
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以后,非常重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
他积极筹建南京机场,并在1912年2月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
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飞行数丈后即降落,飞机也有所损坏。
尽管这次演习未获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达到了,各报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
孙中山先生的关怀和全国民众的支持,给了冯如等人极大的鼓舞,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他看到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演习以后,冯如又一如既往地与他的同事们埋头设计制造性能更加良好的飞机。
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作第二次飞行表演中午11点左右,冯如出现在观众面前。
他简单地介绍了飞机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飞机,为观众作飞行表演。
飞机的空中技巧表演结束后,冯如准备着陆。
突然,他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为避免惨剧发生,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猛然冲上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由于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了平衡,在抖动中,部分零件损坏,飞机坠落在草地上。
当人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
冯如被送到了医院后,经抢救无效逝世,时年29岁。
冯如的一生的确令人遗憾,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工程师,却怀着满腔的壮志不甘地离世。
冯如的一生与祖国命运联系的如此紧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先是因此出国;学成归国之初又因此不能报效国家;后恰逢北伐,又加入革命的队伍;本以为从此能有所作为,怎奈命运弄人……数度沉浮,冯如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力探寻,却发现自己既无力挣脱,又无力改变。
参考书目:黄庆昌冯如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