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翻拍现象研究文献综述本课题主要建立在对以下几种文献研究基础上的一、传播学原理1、在传播学理论方面,本文主要参照《沉默的螺旋—荧屏翻拍剧的传播学审视》(高森,王素芳,李文娟,声屏世界,2011年第2期)文章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电视产业影视翻拍成风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即电视剧创作者热衷于影视剧翻拍的原因。
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在电视产业市场化的条件下,资本即经济元素在影视翻拍现象形成中的作用。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让我们从传播学和电视产业资本运作两个角度认识影视翻拍成风的原因,文章的对于现象产生背后的相关理论的探究和解析对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的理论,它主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学过程,个人在表明意见之前往往要先观察周围的舆论环境,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则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意见时,则会倾向于选择沉默。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为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影响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反复,便形成一个优势意见与沉默此消彼长的螺旋式形态。
诺依曼认为,任何多数意见、舆论乃至流行或时尚的背后都有沉默的螺旋机制。
当前很多影视作品都打明星+爱情+娱乐+特技的传播路径和叙事模式,这一现象的最终着眼点除了沉默的螺旋机制其作用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源于移情效应和晕轮效应。
明星大都拥有自己的粉丝群,知名度越高的明星其粉丝人数也越多,而这些粉丝往往会将对明星偶像的喜爱转移到对他或她所参演的作品的喜爱和关注,这边是移情效应。
而出于对明星演技和其他方面的认同,在没看到影片时往往先入为主的认为影片也必定是精品,就如消费者在买东西时,看到精美的包装就会联想到里面的东西也如包装一样精美,这便是晕轮效应在起作用。
除此之外,影视翻拍作品正是利用了移情和晕轮效应,将观众对于老版作品的关注和喜爱吸引到翻拍作品上。
从而节约宣传费用并降低市场运作的风险。
二、影视剧翻拍研究1、《电视剧创作呼唤原创力回归—我对当前电视剧创作现状的一点思考》(曾庆瑞当代电视 2011年第9期)这篇文章以江苏台翻拍海岩生死三部曲和湖南台翻拍还珠格格为切入点,在简单描述我国电视剧翻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借枪》为代表的谍战剧由跟风模仿而陷入同质化和粗制滥造的发展困境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资本增值的诱惑引起的,并最终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对电视剧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并通过对《借枪》的分析阐述电视剧的创新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从美学审美原则和审美精神的角度去阐述原创精神和原创力对电视剧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以电视剧创作应该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以及电视剧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方面,对于电视剧的创作者提出了几点要求。
这篇文章将案例分析与理论阐述相结合,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翻拍现象产生是由于资本增值造成创作者只重视电视剧的商业属性,而忽视其艺术性和社会功能,创作电视剧多以市场利益为出发点,从而热衷于翻拍。
2、《影视剧翻拍成风现象探究》(俆莹,大众文艺,2011年第23期)这篇文章并没有选取特定的角度,而是从整体上全面分析了翻拍成风现象。
文章首先对当前存在的翻拍进行了分类。
而后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翻拍现象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而且分析了影视翻拍现象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在于主创原创力的匮乏;客观原因在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和观众对翻拍剧的关注;阐述了翻拍剧存在的问题,并就翻拍剧的良性发展提出非常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提高编剧的地位、端正艺术创作态度、打击盗版以及对观众的口味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培养。
为了与原版作品相区别,一些翻拍剧往往刻意改变原有剧情来博取关注度,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极易总成观众的厌烦心理。
这种情况在古装历史剧的翻拍中尤为常见。
例如近期热播的张卫健版《隋唐英雄》,制片方片面追求娱乐性,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隋炀帝登基前的故事,使整部剧的情节节奏变慢;而且将原来的剧情改得面目全非,李世民提前十多年出生,整部剧靠让英雄谈恋爱的方式在主要人物身上注入了太多的感情戏,过度娱乐化和世俗化,严重颠覆了原著中的经典英雄形象。
如此过度颠覆的做法与观众的欣赏趣味相背离,引起观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感,导致剧集还未全部播完,批评之声已经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虽然很多翻拍剧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收视率依然不减,很多观众是边看边骂。
但有争议的往往更能吸引人的关注,所以很多艺术性不高的作品却拥有比较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三、经典名著的改编与翻拍1、《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任志明,兰州大学)本文以“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研究进行检视与反思的基础上,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研究提出了期望与目标。
文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探讨了由小说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梳理与分析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中问题,重点探讨并剖析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热潮成因,而后从投资方、制片商,尤其是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种种策略选择:市场策略运用;目标观众诉求;文化策略审视;技术策略体现等。
并着重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叙事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审视,梳理并剖析引起“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争议的主要问题:并就“红色经典”改编中的情感困惑问题探究。
最后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对当前影视创作的启示。
原有的“红色经典”多为电影作品。
电影与电视剧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时长的差异。
将电影改编成电视剧,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电影故事的基础上将故事扩展开来,使之更适合电视播出。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盲目填补内容造成整部作品的节奏变慢、情节拖沓等艺术困境中;尤其是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和翻拍还涉及到很多政治和历史问题的处理,如何用电视艺术的手段改编翻拍红色经典,使其集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和商业性为一体,是红色经典改编翻拍中要处理的核心问题。
2、《从文化产业视角解读经典翻拍——以《红楼梦》为例》(夏娟娟,大舞台,2012年第2期)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分析在当前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影视翻拍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以及产生的问题、影响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同时阐明了翻拍经典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在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流失或湮灭。
李少红版《红楼梦》的翻拍时综合了投资方、导演、专家和大众传媒四方观点的大锅菜。
演员的选择渗透了投资方太多的观点,在改编把握上受制于专家的权威,而在创新上又太多地依赖了公众的意见,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是千古名著,而是混杂了各方利益的大锅菜,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旁白、快进和片头。
整部作品更像是拍给专家看的。
任何经典的改编都是要给观众看的,而且中国的电视观众中的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
按照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的观点: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出于自己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接触电视媒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遣和娱乐,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放松,以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
没有人愿意在紧张的工作之后看到一部以文言文台词的电视剧。
如果只以专家的观点为标准,忽视了观众的特征和需求,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部作品都不能算是成功之作。
3、《西游记》影视改编研究(陈廷荣,华东师范大学)本文通过对这八十六年的《西游记》影视作品改编史进行历时性梳理和共时性内涵研究:综合影视媒介的发展史,分析各种类型改编作品背后的文化原因;发掘经典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互有渗透的关系;对《西游记》影视改编所呈现的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特色做出了一定的说明;同时也对多元改编现象进行深层文化认识,并阐述了对待文学经典和改编作品的两种不同文化姿态的客观态度。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国际社会上也是最具中国特色,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作品。
西方国家在转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片头,就是以西游记中的师徒五人形象制作的动画。
这足以说明这部名著的巨大影响力和代表性。
由于杨洁导演的央视版《西游记》影响太过深远,所以拍摄续集时,杨洁导演基本保持了原版的风格,只是在特效上运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同时人物语言和对白也更加口语化,彻底摒弃了文言或半文言的台词。
所以这部续集可以说是续集拍摄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近几年,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影视剧层出不穷。
夸张的人物造型、荒诞的故事情节和雷人的台词,更有甚者安排孙悟空和白骨精谈起了恋爱,这种对名著颠覆性的改编翻拍,几乎没有思想内涵可言,只是借助原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框架进行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
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在浪费影视制作资源,同时,也非常不利于观众,特别孩子们对中国名著和经典文化的了解,既不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电视剧的运营策略1、湖南卫视翻拍剧的运营策略研究(陈晨,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2年第7期)本文通过研究湖南卫视翻拍剧的运营策略,借助受众心理学、影视传播学等相关原理,对湖南卫视在电视剧资源的掌控选择、编播平台的运营及推广营销三个环节的运作策略予以较为细致全面的解析。
文中的阐述分析,能为今后省级卫视更好地运作电视剧资源提供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借鉴,并对翻拍剧的未来发展提供切实的参考,最后为电视剧的翻拍模式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道。
近年来,湖南卫视作为省级卫视的“领头羊”,引领了内地电视市场的翻拍风潮,成为国产翻拍剧成功的摇篮。
湖南卫视深谙电视剧的营销之道,在自制剧和翻拍剧上,虽然批评声也曾不绝于耳,但却并不妨碍湖南卫视通过这些雷人剧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
比如2008年的翻拍剧《丑女无敌》,采取了互动式的营销策略,制作方和企业开设博客,观众通过博客随参与剧情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吸引与方便观众、网友参与,金鹰网还为丑女无敌第二季互动单元开辟了12个活动版块,广泛征集内容,同时举办第三季男主角海选活动,为电视剧的播出造势。
丑女无敌的整个营销过程中制作方、中介方与企业之间开展了很好的互动合作,植入广告安排巧妙制作方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广剧集。
这一切都是这部剧集之所以广受关注和创造丰厚经济利润的关键所在。
电视剧是中国电视产业中市场化特征最为明显的电视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
因此,电视剧的营销策略直接关系到关系到电视剧是否能在千军万马中异军突起,引起观众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制作方是否能够从中盈利。
翻拍作为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流行方式,是我国影视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原有的故事题材来进行重新制作,借助原有剧集的成功,利用观众的怀旧心理等来吸引观众眼球,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又赢得了客观的商业利润,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原创剧本少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