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分析
B39
B40
A A-V
V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AVB 典型? 不典型 ? DAVNP
心电图特点
• 逸搏QRS 后逆行P′波 • R - P′多≤0.20″ • 逸搏QRS 与逆P′波间窦P
心电图诊断
• 顺向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逆向传导呈文氏现象 • 室性逸搏心律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高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单向阻滞
窦房 阻滞 SAB 窦性 静止 窦性 早搏
QRS
• 窄
• 宽
室上性
RBBB LBBB 室内 阻滞 差异传导 预激综合征
宽 QRS
的可能
V1、V2呈rsR'或M型 V1、V2呈 rS型或宽而深的QS波,R 呈rsR'或M型,
I、aVL、V5、V6
难以确定左或右束支阻滞图形,心肌弥散损伤 心室的传导系统处于相对不应期,多呈RBBB图 形。常见于长R-R间距后出现较早的心室激动, QRS起始部有波,伴有P-R间期缩短
面向损伤心肌的导 联 广泛导联(aVR除 外) 多在胸导联
呈弓背向上型
呈弓背向下型 水平抬高 暂时性抬高,伴 T波高耸 , 可形 成单向曲线
急性期心肌损伤
心肌外层炎症受累 见于健康年轻人
变异性心绞痛
病变冠脉支配区相 应导联
冠状动脉痉挛
A11
B4
A II
B II
C II
D V1
B5
B25
B25
等频房室脱节
非阵发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心室机械性收缩,对窦房结产生的正性变时作用 窦性频率提高接近交界性心动过速频率 非阵发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频率高于窦率时才会发生 钩拢现象引发等频性房室脱节
诊
• • • • •
断
窦性心律不齐 交界性早搏伴非阵发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不完全干扰性等频性房室脱节伴钩拢现象 肺型 P 波 右室肥厚
交替性LBBBB
B33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2种形态QRS波群 宽大畸形,R-R规则,主波呈上下交替、规则出现, 频率136次/分
插入性室早后QRS 波正常化
• 患侧束支的超常传导 意外地发生了传导功能改善的现象 房早QRS 波反而正常化 • 健侧束支的差异传导 右室室早, 干扰右束支、传导减慢、 与左束支的传导接近同步
钩拢现象
一种特殊的心电干扰现象 • 无真正解剖学连接的心脏结构之间 • 发生心电频率相互影响
三重性室性融合波
• 三个激动点同时激动心室 • 永久起搏(每分钟42 次的起搏心律) • 起搏+预激(同源的两个激动)
谢 谢
特发性J 波
1994 年Bierregarrd 和日本的Aizawa 分别 特发性室颤患者心电图可见J 波。 • 早期复极综合征: 仅有J 波等改变 • 特发性J 波: 有J 波, 室性心律失常室颤
单向阻滞
• 心房冲动被阻滞于房室结或希氏束 • 房室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冲动通过正常房 室传导途径逆传心房
单向阻滞的出现原因
• 裂隙现象 • 超常传导 • 魏登斯基易化作用
裂隙现象
• 心电周期中有一裂隙带, 此时到达的冲动 不能传, 而早或晚到达的冲动却能传。
裂隙现象
• 传导系统中存在两个应激性不同的区域, • 下层区域有效不应期较长, 激动容易在此 阻滞,但当相对不应期较长的上层区域发 生明显传导延缓时,激动缓慢地到达下层 区域,便可脱离有效不应期得以下传。
超常传导
• 房室结或希氏束中心肌纤维在完全恢复 之前出现了传导速度相对改善。
魏登斯基易化作用
• 窦性P 波虽不能通过, 却使阻滞区的另一 端应激阈值下降,一时性传导加强 • 室性逸搏在逆传心房途中到达该阻滞区 域时, 易化作用呈现R - P′间期缩短现象
WPW 房室传导阻滞
2 :1
WPW
房室传导阻滞
B24
B24
间歇性预激(A型) 窦P规则。R-R间距规则。间歇出现宽大的QRS波,起始部有Δ波, 尤以胸前导联明显,此时P-R间期缩短
B27
I
V1
V6
交替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明确的P波,P-P及R-R 规则, QRS波群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正常图形,一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右束支存在2:1传导阻滞
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aberrant atrial conduction)
• 1972 年 Edward Chung 首先 • 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时相性 非时相性 (钟氏现象)
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aberrant atrial conduction)
• 窦性心律 • 各种早搏(房早、室早) 、并行心律, 或其 他原因引起的长间歇之后“窦性”P 波 形态变异,甚至极性发生改变; • 变异窦P 波1 个或若干个 • 形态变异P 波出现时间与窦性P 波出现时 间相符。
较长时间 无P波
窦房传导阻 滞/窦性静止 窦室传导
心房扑动 (AF) P波消失,缓慢的QRS波群多宽大畸形,见 于高血钾 F波锯齿状、高低一致、频率规律, 250~350 次/分 心房波的大小、形状、间距有较大的差异, 且频率>250次/分 f波大小、形状、间距完全不一, 频率350~500 次/分
多种形态QRS波
多源室早
多形室早
室性
不同兴奋点
同一兴奋点
两种室性QRS,联律间距不等
两种室性QRS,其联律间距相 等
尖端扭转室速
心室颤动
多种形态的室性QRS波群
失去QRS波群的特点,代以大 小、形态、节律不一的室颤波
心室内多个大 小不一折返环
多种形态QRS波 -- 室性和室上性
同时存在室性、室上性、以及 与两者相似的“杂交性状”的 QRS波群 同时存在室上性、室上性伴差 异传导与室性的QRS波群 室上性与室 性的激动分 别激动一部 分心室
• 房速伴典型的文氏周期时,文氏周期的 P′R 间期应逐渐延长,但其增量却应逐渐 减少, 表现为RR 间期逐渐缩短。 • 不典型的文氏周期:易误诊为Ⅲ度房室 传导阻滞, 随着P′R 逐渐延长,而RR 却 无逐渐缩短的规律
B32
宽QRS波中的窄QRS
• 室上性 VT 窦性夺获 束支阻滞 超常传导 健侧干扰
• 室性 束支阻滞 + 对侧室性兴奋点
融合
右束支双径路
右束支双径路
• 房早呈右束支阻滞型, 渐从不完全到完全。 • 机制: 右束支快径路产生正常QRS , 再沿右束支慢径路下传 第4 个房早在右束支内完全受阻 • 右束支阻滞型显性文氏现象
P波消失、出 现异常心房 激动波
不纯心房扑 动 心房颤动 (Af)
T波形态变化
APC 3联律 未下传
A21
窦速、IIIº AVB、 交界性逸搏心律伴CRBBB 窦P部分与T波重叠,P波107次/分,QRS波规则(54次/分), 房率>室率,且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
B3
B35
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分离 窦P波120次/分。QRS9波群提前发生,其前有P‘波。 箭头示尖细的P’波,P‘波有自身规律,与窦P完全无关。
宽 QRS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VT) 非阵发性VT 尖端扭转型VT 心室扑动(VF) 心室颤动(Vf)P波或无相关P波;代偿间期完全 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频率多在140~200 次/分, 节律可 稍不规则, 房室分离,心室夺获 室性融合波 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 频率 60~100次/分 每3~10个QRS波群主波围绕基线转动方向,形态多变,数 秒至十数秒 QRS-T波消失, 规则、高大的正弦波 150~250次/分 QRS-T波消失,大小不等,极不匀齐低小波,200~500次/分 宽QRS波群前可见尖、窄的起搏信号,呈LBBB图形 常见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频率20~40次/分,可不甚规则
正确心电图分析的基点
• • • • • • • 基本知识 全面考虑 不放过疑点 合理解释 前后对照 与临床结合 心内电生理证实
经验
分析方法
基本知识
P 波
找最为明显的P波导联 • 窦性P波 • 房性P波 • 交界性P波
P波消失
可能情况 P或P' 波埋在 前一QRS-T中 原 因 窦性心动过 速 、 IoAVB 房性激动 特 点 QRS-T中可能见到提示P波存在的小波折 P'出现过早,重叠在前QRS-T波中
右束支双径路
• 右束支文氏现象:QRS 时间进行性增宽
• 本例文氏周期与正常窦性QRS交替出现 故不是右束支文氏现象。
• 右束支内纵向分离/双径路
AVB
AV传导
心房节律 房性早搏 房性心动 过速 传导情况 提前过早可不下传 房室传导功能评价 房室交界区绝对不应期
2:1、3:1下传
>3:1下传
“生理性”的IIoAVB
融合波
室上性伴差传 导与室性同现
QRS完全无规律的快速心律失常
窄QRS波群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不同比例下传 房性心动过速不同比例下传 紊乱性房性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宽QRS波群
上述房性异常伴室内传导阻滞 上述房性异常通过旁道下传
ST段抬高的情况
导联 形态 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包炎 提前复极综合 征
心房分离:也就是心房的部分心肌由另一个兴奋点控制, 与窦性激动形成并行心律。
B26
第二行两种形态P波 P3-P6 间距为P2-P3间距的4倍,IIº 窦房传导阻滞(IIº SAB)。 P4、5 延迟出现,低矮,P-R间期>0.12s,房性逸搏。
IIº SAB、房性逸搏
A AV V
窦P III AVB 逆传P
低下
2:1-4:1下传
心房扑动 (AF) >5:1下传 1:1下传 QRS波群频率>60次/分、 不规则 QRS波群频率<50次/分、 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