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复习)一、填空题:1、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怎样教”这个核心问题。
3、我们习惯说的“对外汉语”,其中汉语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并不同于作为母语的汉语。
4、所谓任务,是指教师在课堂布置的让学习者用目的语完成语言活动。
5、《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主要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话题内容、语言范围、言语能力。
6、根据教学性质和教学总体特点的不同,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大致分为专业教育、进修教学、短期教学、速成教学等四个基本类型。
7、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最根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8、由刘珣等编写、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是我国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教材。
教材最早吸收了功能法的长处,探索了结构、情景、功能相结合的编写路子。
9、“习得顺序”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不同语言规则的习得顺序;第二个含义是指目的语特定规则的发展顺序。
10、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有《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
1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属于应用语言学。
12、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研究,是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可能严格体系化的部分”。
也就是说,对外汉语研究,尤其要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般原则、方法和规律,以建立自身的科学研究体系。
10000 1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把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分为4个界标:100词、3000词、5000词、8000词。
14、1958年,由邓懿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教材。
15、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的教学功能,就是教材的学习功能。
16、HSK考试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它分为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个等级水平的系列考试。
17、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
18、综合课是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语言交际技能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
具有全面综合性的特点。
19、课程规范是指对课程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
课程本体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即课堂教学,是指课程的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步骤和课程测试等过程。
20、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学科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教学理论;其学科应用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和体现。
21、对外汉语教材一般可分为语言技能类教材、语言知识类教材、文化知识类教材、特殊用途语言教材四类。
22、1966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教育与心理测验之标准》中将效度分为三大类: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
二、名词解释1、“无接口”观点Krashen认为,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即习得和学习。
习得: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正式地学习语言。
学习: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规则。
获得“元语言知识”,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费时力。
Krashen强调,通过习得获得的是“潜在的知识”与通过学习获得的“明晰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明晰的知识”不能转换为“潜在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2、语言培训为学习者培训与职业工作有关或获得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的、典型的类型。
相应的,语言培训计划也可以比较典型地反映课程设计的特点。
3、成绩测验成绩测验也叫学业成就测验、课程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是教育测验中运用最广泛的。
内容: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教什么测什么,学什么测什么,甚至是怎么教就怎么测。
目的:是了解学习者在过去的学习时间里究竟掌握了什么内容,也即学业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因此有人把成绩测验叫做回顾性的测试。
特点:是一种回顾性的测试,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目前所达到的程度,是与一个较长期的目标相联系的。
受试者获得的成绩是绝对的。
按照预先制订的标准,学习者如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成绩测试是教学个用得最多的测试,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都属于这一类。
4、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又称能力测试,指人们对目的语运用的熟练程度。
目的: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
内容:水平测试不考虑受试考的学历,也不以任何大纲、课程或教材为依据,而是根据语言交际能力的标准,或是某一特定任务的要求来命题。
这是—种回顾兼预示的测试。
特点:它具有较高的区分性.受试者的分数反映了他往全体受试考中的位置。
水平测试常常是大规模标准化测试,如我国的汉语水平考试、英语水平考试(EPT),美国的托福考试,英的剑桥英语水平考试等。
5、诊断测试诊断测试的应用目的与成绩测试恰恰相反,因为成绩测试所关注的是学习成功的程度,而诊断测试关注的则是失败的程度,即学习者在哪些方面犯了错误并借此找出补救的办法。
诊断测试有时也用来发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诊断测试可以用来考查单个语言项目(如时态、把字句等),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目的:为了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个别指导。
成绩测试是回顾以前,水平测试主要是展望未来,同时也注意过去,而潜能测试只是预见将来。
诊断测试检查以往以图补救今后。
6、安置性测试安置性测试有时也叫分班测试、分级测验。
作用:评估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高低,从而确定其适合于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或适合于在何种程度的班级上课。
目的:妥善地将学习者按照程度不同进行分班或分组。
特点:安置性测试关心的是受试者目前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它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能力。
内容:最好是以本教学单位的教学大纲或可能开设的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种测试把学生分出几大组就可以,不用区分得十分细致。
7、分立式测试分立式测试是对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等)和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分别进行单项测试,如填空、完成句子、多项选择。
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些成分和技能。
而这些成分和技能都可以分别进行单项测试,以确定受试者的总体语言能力。
优点:想考什么就能考什么,受试者无法回避;而且大多采用客观试题,评分客观、准确、可靠,测试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也就是考查他对这些成份的了解和使用。
缺点:只能测量各个孤立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而各个单项知识、技能之和不一定等于其总体语言能力。
8、综合性测试综合性测试是对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整体的综合性的测试,以测量受试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能力。
理论基础:语言是个整体,人们在实际使用中不可能只运用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一种技能,而是各种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综合运用。
完形填充、阅读理解、听写等都是综合性试题。
优点: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外语能力缺点:如进行写作、翻译、口试时,评分标准往往不好掌握;大规模测试中的评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9、难易度难易度指某个题目的答对率,即答对某题目的被试占全部参加测试的比例,因此难易度实际上不是难度而是易度。
对于标准化的水平测验来讲,各个题目的难易度范围一般应在0.2~0.8之间,而整个测验的平均难易度一般应在0.5左右。
10、平均难易度平均难易度=各个题目的难易度之和题目数量11、区分度区分度指一个题目区分考生能力的程度。
如果使用一道题目的结果是水平好的考生都答对,而水平差的考生都答错,它的区分能力就很强。
不管它是哪一种类型的考试,区分能力差的试卷区别不出考生的不同水平,考试也就无效。
标准:要区分水平的高低,首先要研究的是考生的水平应该以什么标准去决定。
一般来说,有外部标准(教师的评价、某个公认有效的测验的成绩)与内部标准(本测验上总分的高低)两种。
12、区分度指数区分度指数就是通过比较高、低分两组答对该题目的情况而决定的。
公式:D(区分度指数)=高分组答对此题的人数—低分组答对此题的人数一个组的人数区分度指数D是一个从-1~+1之间的数,D越大,表明题目的区分能力越强,一般D在0.3左右的题目就可以认为有一定鉴别作用了。
这种计算区分度指数的方法比较烦琐,因为要逐个题目排列它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但计算起来却很简单。
不过这种指数不算很精确,因为它只是对比两组考生的情况。
且同组内的考生也有区别,它就不予考虑了。
13、信度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同一个卷面和难易程度相同的试题用于水平基本相同的测试对象,测试结果是否基本相同。
14、效度效度也叫有效性,指测量对它所要测量的东西准确测量的程度,是针对是否达到测试目的而言的。
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考试的目的。
考试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例如一个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这个考试的效度之高低决定于它是否起到选拔作用;二是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效度之高低还决定于它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
效度指的是一个考试的分数,而不是这个考试本身;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效度指的是根据考试分数作出推论或预测的准确性程度。
我们在习惯上爱说某个考试有效或无效,但在实际上,效度是程度上的概念,一个考试的效度可有高低之分,但不能简单地区别为有效与无效,除非我们给有效与无效规定一个界限,效度系数超过了多少便算为有效,低于多少,便算作无效。
15、课件用来存储、传递、交换、解释、处理教学信息,并对它们进行选择、评价和控制的教学程序(软件)叫课件。
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系统的核心。
课件是由课件设计者根据教学要求用软件工具或计算机语言编制出的计算机教学软件。
16、教材评估估根据特定的标准或原则对教材的设计和实施的成败得失、优劣高下进行评议和估量。
17、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际行为。
跨文化交际研究共识:(1)文化交际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但又往往是不自觉的。
(2)文化既有统一性和延续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和变异性的一面。
(3)由于文化是不自觉的,接触另一种文化时,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判断。
从根本上说,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属于第二位的,为语言教学服务。
18、化石化/僵化“化石化”现象,即中介语在总体上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指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形式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止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