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初稿2.11

山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初稿2.11

山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初稿)为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 )》(国办发[2014]1号)精神,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的提升与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大力推动特殊教育的提升与发展为目标任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普及教育、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使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幸福人生。

二、总体目标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通过三年的努力,建立起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构建起布局基本合理、学段相互衔接、普职相互融通、医教相互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到2016年,全省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残疾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残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三、重点任务1.提升普及与发展水平。

全面实现残疾儿童“普九”目标,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对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入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

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2.提升条件保障水平。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

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水平。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康复仪器配备工程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

3.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全面提升特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特教教师待遇。

4.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坚持全纳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特殊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好残疾学生医疗、康复和教育结合工作。

开发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符合学生特点、兼顾文化和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组织编写适合我省的特殊教育教材。

5.提升特殊教育管理和服务创新水平。

市、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特殊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为本地区特殊教育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提供咨询。

各县(市、区)要建立残疾儿童少年医学检测制度,依据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检测评估,并成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咨询委员会,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各界代表,根据检测结果对残疾儿童少年提出接受义务教育形式的建议。

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平台和资料库,实施随访和跟踪服务,做好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社教结合、普特结合工作。

四、主要措施1.实行“一人一案”,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每一个孩子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订具体解决办法,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

到2016年,建立和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

支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

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承担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应随着听力残疾儿童的减少,由以聋教育为主,逐步过渡到主要承担智力残疾、孤独症和多重残疾等儿童、少年教育。

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应当设立特教班。

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

制定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

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

制定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管理办法,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力争做到零拒绝、全覆盖。

2. 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机会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积极开展特殊儿童随园就读工作,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

积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

加强市级统筹,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残疾人的规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招收残疾考生的法律和政策,保证符合条件的残疾考生接受高等教育,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在省属应用技术类和技能类高校中各选择5所,探索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逐步扩大滨州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招收残疾学生的相关专业的规模,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支持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三年内建设成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创造条件满足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

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制度,全面免除残疾学生的教科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给予交通费和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补助费,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生活费补助标准为一至六年级每生每年不低于2500元,七至九年级每生每年不低于3000元;交通费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每生每年不低于500元;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补助费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补助标准。

学前和高中阶段残疾学生纳入免费范畴,所需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从残疾学生人均教育成本高的实际出发,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8倍以上,以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的需要。

2014年达到6000元,2016年达到8000元。

不足100人的特殊教育学校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按照实际人数参照上述标准安排。

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

用好中央财政设立的特殊教育补助专款,落实沂蒙革命老区特教学校有关扶持政策。

逐步提高省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金,2014年提高到1000万元,专门用于特殊教育薄弱学校建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金并不断提高。

进一步拓宽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省财政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按照彩票公益金使用宗旨,从发行彩票筹集的本级留成公益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资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安排一定金额的彩票公益金用于发展当地特殊教育。

积极提倡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捐资助学。

鼓励社会力量出资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

对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特殊教育机构给予指导和支持。

4.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布局。

2016年底前,所有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都应当建立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实现每县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

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校职能,县级康复中心建设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统筹考虑,使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为当地残疾人服务的教育与康复中心。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

各地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验收。

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康教结合”实验。

到2016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要达到或基本达到省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2014年,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用于支持财政困难县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建设,增强其为校内和区域内随班就读学校服务的功能。

实施随班就读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工程。

随班就读儿童、少年8人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应设置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根据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按照师生比盲校不低于1:2、聋校不低于1:3、培智学校不低于1:2的比例配备教职工。

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按每班2名教师1名保育员配备教职工。

在特殊教育学校设医务室,配备1名校医。

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需要,设置专职康复教师岗位。

根据服务区域人口总量配备1-3名随班就读专职巡回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随班就读工作;根据服务区域内不能或不宜到校学习的重度智障、孤独症及多重残疾儿童的数量,合理配置教师实施送教服务。

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配备1名专职特教教师,随班就读学生在5人以上的,适当增加专职特教教师配备人数。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师范生免费教育计划。

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应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各级师范类专业要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程。

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任教。

把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省级培训项目要对特教教师予以重点安排。

构建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开发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

办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康教结合等专项教师培训。

到2016年,要完成特殊教育校长、教师的全员轮训和随班就读工作骨干教师培训。

实施特殊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确保国家有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的政策得到落实。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有每月不低于基本工资30%的特殊岗位补助津贴,有条件的市可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10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退休的教师,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离、退休费的计发基数。

在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其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并给予一定的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