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制度
– 中国的《劳动法》
组织的制度可归结到信念层面吗?
• 对于建制性制度(即组织),一样也需要观念的支持,否 则建制的制度会因此而分崩离析。
– 一个企业的各种合约安排不能为其成员接受,成员就会离开企业; – 一个国家的各种合约安排不能为其公民接受,公民就会试图改造 国家(选举、改革或革命)或抛弃国家(偷渡或移民到他国); 改革和革命 – 组织形式的变迁,政权的更迭,通常都是观念变革的结果 – 它们一样可以纳入演化博弈框架作为(建制)制度演化加以分析 – 诺斯因其分析框架限制而严格区分“制度”与“组织”,但这对 于重复或演化博弈分析框架并不是问题。将制度与组织分开当然 有好处,至少似乎可以符合我们日常的情景理性。但近年来研究 已经逐渐开始将组织只看作制度的一种特例(Greif,2000)。
• 暗含的假定:制度供给者存在(合理吗?)
主流经济学对制度研究所取得的重 要成就
• 两大方面
– 一是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比如Shleifer和他的 合作者(LLS,1998,1999; Djankov and LLS,2002,2003;Glaeser and Shleifer,2002)从 法律渊源不同来理解各国经济制度的差异;
三种制度观(2):rent-seeking institutions view
• 该观点也认为制度的出现是经济行为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但与效率 制度观不同的是,它认为制度不一定是有效率的。 • 很自然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社会总产出最大化的制度集 合呢?
– 答案是:因为制度通常并不是由全社会来选择的,而是由少数即时控制 政治权力的集团来选择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集团与集团之间争斗的结 果)。权力集团着眼于权力租金最大化而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来选择制 度,结果制度只是对权力集团有益而不是对整个社会有益。 – North(1981:p.25)“任何社会都存在“最大化统治者(及其集团)租金的所 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成本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的持续张力”。 譬如,限制国家掠夺的产权制度将不利于希望在将来侵吞资产的统治者, 建立和实施产权制度将降低统治者自身在未来的租金,因此统治者就宁 愿选择不那么严格的或者模糊的产权制度。结果,均衡制度将不是最大 化社会整体的蛋糕,而只是最大化统治者及其集团要分走的那一块蛋糕。
三种制度观(3):costly institutions
view
• 这种观点综合了前两种分析,它认为制度是为了 解决经济问题(比如降低交易费用、实施协议等) 而被构建出来的,因此存在逼近有效制度的趋势; 不过,由于设计制度本身是有代价的,在代价高 昂的时候好的制度也有可能不会出现。
– 一个例子:Demsetz(1967)的产权理论,它认为实施产 权有其经济上的成本和收益,当收益超过成本产权就 会被实施,反之产权将得不到实施。 – 印第安人社会中土地土地产权的建立
• 不断有外生因素冲击 • 人们会犯错误 • 人们会尝试新策略(创新)
– 文化和制度的多样化,以及信念的重要性
4.演化博弈方法
• John Maynard Smith and G Price, 1973; Maynard Smith, 1982 • 生物博弈:基因之间的博弈; • 生物行为(战略)由基因(genes)决定的;基因 的生存和繁殖由自然选择决定;最适合生存 的基因不断繁衍,而不适合生存的基因被淘 汰;生物进化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最后可 能导致一个稳定状态.
– 凡勃伦(1964:p139)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 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的、 确定的思想习惯,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
• 当代观点: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共享信念体 系,或者基于共享信念的规则和组织。
可能面临的批评
• 规则(比如一条法律)、组织(比如一家企业)都是以 器物形式客观存在的,无论人们在精神观念上是 否认同。 • 回应:
资料来源:董志强(2008)
Hale Waihona Puke 对制度的不同分类• 从结构上而言可分为
– “建制的制度”(organic institution) – “认知的制度”(epistemic institution)
• 从影响的深远程度,可分为
– “创立性制度”(constitutive institution)[如新货币、新金融市场或者原创 技术语言] – “调节性制度”(regulative insitution)。[只是既存行为之间的调停者,如专 利、商业合同、交通规则等]
ESS组合与NE
• ESS组合一定是纳什均衡,但并非所有的纳 什均衡都是ESS组合 • 演化过程可以帮助选择特定的纳什均衡
– 规则、组织等器物层面的东西,只不过是作为精神现 象的制度的实在表现,它们本身并不一定是制度。以 规则而言,只有当规则的认知内容和协调内容成为人 们的共同信念后,规则才能称得上制度;若规则的认 知内容和协调内容并没有成为共同信念,那么这条规 则就不会被人们有效遵循,它也就不是能真正型构个 人行为的制度。
2.主流范式经济学的制度选择 和制度变迁
何为经济学的主流范式
• 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均衡分析是占支配地 位的分析范式;个人决策被假定为在给定 预期下是最优的;而预期在给定的证据下 也被假定为是合理的。这样,主流经济学 不仅包括新古典(及其综合)经济学,也包括 新制度经济学(NIE),新政治经济学等。
– 二是考察政治和经济的制度互动,比如 Acemoglu等(2005)发展了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 度互动分析框架 (如下)
3.博弈论的均衡制度观
三种均衡制度观(1):机制设计观点
• 将制度看作是博弈规则,关注于“设计”一项实现既定社 会目标的制度之可能性,其基本的思路是将设定的目标当 作一种博弈均衡结果,然后试图寻找到能够实现这一均衡 结果的一系列(规则约束)条件。一旦(理性的)人们遵 循规则约束,他们的行为就会通往均衡结果,也就是既定 的社会目标。 • Hurwicz, Myerson, Maskin三人的贡献 •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是有其价值的,因为在恰当的背景 下(比如现代民主国家的强大的制度实施力量并且制度设 计尊崇了本土社会观念)某些制度的确是可以“设计”的, 近年来一些拍卖市场设计的成功设计就是例子。
三种均衡制度观(2):机制设计观点
• 将制度看作是不断重复的社会环境中的博弈规则。
– 已有学者利用重复博弈的方法来解释惯例和规范 (Lewis,1969;UllmannMargalit,1977;Taylor,1982;Axcelrod,1984)。 – Schotter(1981)更一般地将博弈论推广倒制度分析, 并将制度解释为重复博弈的均衡。
• 演化稳定策略(ESS: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ies):种群中可以持续存在的行为方式
• 静态: 一个特定的行为方式被称为是演化稳定的, 如果它的种群不能被变异所成功侵入;或者说,任何 偏离行为的个体具有更低的生存能力,种群将会恢 复到原来的状态; • 动态: 假定初始状态存在多样的行为方式, 随着时 间的推移,如果某个特定的行为方式能逐步主导整 个种群, 这个特定的行为方式就是ESS;
• Sugden(1986,1989)、Young(1998)、 Aoki(2001)和Bowles(2004)
质疑:制度可以看作是博弈均衡吗?
• 质疑:
– 有些法律是制度,即使没人遵守 – 博弈若是均衡,则不应有任何人偏离制度 – 均衡的多重性
• 回应
– 区分名义的制度和有效的制度 – 均衡只是在演化稳定意义上讲,可以允许一定比例内的行为人偏 离均衡路径,因为
– 波罗的海石油开采权。
另外一种非经济学的制度观: incidental institutions view
• 这种观点在社会学家和政治科学家更为普及,因为他们更 乐于将制度看作是社会互动交往的副产品而不太看重理性 选择。 • 根据这种观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出现并非来自经济活动 者的理性选择,而是他们行为的偶然结果。
– Milgrom, North和Weingast(1990)对中世纪“法商” (law merchant)制度进行的研究,成为这种理论用于 实证研究的典型例子。
三种均衡制度观(3):演化博弈观点
• 演化博弈观放弃了行为人完全理性选择的 假设,认为个人是有限理性的。这种有限 理性在模型中常常体现为两点:惯性 (inertia)和近视(myopia)。
– 晚年的诺思 (North,2005)。
制度对于信念的强调
• 我认同那是行为的规则,是因为我相信其他人也 会认同那是行为规则;我遵守一项规则,是因为 我相信其他人会遵守这项规则,而给定其他人遵 守规则我也最好要遵守这项规则。
• 一旦共享信念得不到维持,那么制度就会坍塌。
– 弗里德曼(2006:p15):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币 – 苏联苏维埃政府时的沙皇纸币卢布 – 肯尼亚的土地产权改革
三种制度观(1):efficient institution view
• • • • 它认为社会将选择最大化其总剩余的制度。至于剩余如何在不同的行为主体 (agent)之间进行分配,并不会影响制度的选择。 这种观点背后的推理是科斯定理(Coase,1960)在政治市场的应用 这种观点认为,无效率的制度将不能长期存在 从效率制度观出发,我们易得到结论:制度差异是不重要的,也是没有意义 的,因为不同的制度一定都是其所处社会环境中最有效率的制度。或者说, 制度演化的结果一定是好的。但这个结论现在日益被人们反对。
主流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 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生产技术、资源的相对价 格、外生交易费用、制度选择集等因素外生变化
• 制度变迁的过程:
– – – – 外生因素变化,人们产生对新的制度服务的需求 原有的制度均衡被打破,出现制度失衡 新制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就会出现 如果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不至于过高,那么制度变迁 甚至整个经济结构的变迁都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