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PPT课件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
• 莺莺好久不见张珙,非常思念, 就让红娘去看望张珙,这时张生 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 张珙趁机写了一封信,让红娘捎 给莺莺,莺莺看了得知张生抑郁 相思成病,疼在心里,但表面上 要勃然大怒,指责红娘捎信。然 后,莺莺借指责张珙之名,写了 回信。张珙看了大喜,信中写了 一首诗:
• 红娘,莺莺的丫鬟。 • 杜确,字君实,武状元,征西
大元帅,张珙之同学兼结拜兄 弟,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 郑恒,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 亡,老夫人的侄子。 • 老夫人,莺莺之母,郑氏。
(一)《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 唐代宗朝宰相崔珏(决),博陵郡(河北定州) 人,博陵郡崔氏在唐代是望族,为唐代五大高门 (崔、卢、李、郑、王)之一,因病亡故,老夫 人和女儿崔莺莺扶灵柩回博陵安葬,中停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张珙去长安赶考,中途 想去拜见同学兼结拜兄弟杜确(字君实,武状元, 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路过普 救寺。于是崔张二人在此相遇,撞出了爱情的火 花,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一)《莺莺传》
•
“西厢”故事最早出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
莺传》,又名《会真记》。
•
小说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
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姨家表妹崔莺莺相识。
在丫环红娘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由于违背了 礼数,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并污 蔑莺莺是“尤物”,“妖孽”,作者欣赏张生对 莺莺的轻佻态度,不仅宣扬女人是祸水的思想,
(三)《王西厢》
1、把叙事体的讲唱文学改造成代言体的大型杂剧。 2、人物形象上,老夫人被写成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
性格更鲜明。 3、主题思想上,《董》中崔张二人功名心都很重,
而《王》中两人有重爱情、轻功名的共同思想基 础。《董》的主题,是基于张生乃尚书之子,莺 莺乃相国之女,得出“才子”配“佳人”的主题, 而《王》中张生是清贫的书生,表现的是“愿普 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显然,主题更 深化,更带有普遍意义。
• 不久,老夫人发现了 蛛丝马迹,拷问红娘, 红娘据理斗争,以正 义和智慧,迫使老夫 人勉强允婚。但老夫 人逼张赴试,崔张被 迫分离。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
• 张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等 着朝廷授官,期间给莺莺写了 一封报喜的信,崔家一片欢腾。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 福。莺莺的未婚夫郑恒听说莺 莺被张生抢走了,恼羞成怒, 决意要破坏这桩好事。他声称 张生已与卫尚书的千金成了婚, 要莺莺作二房。老夫人听信了 谎言,又将莺莺嫁给了郑恒。 在就要成婚之际,张生被授予 河中府府尹,衣锦还乡,揭穿 郑恒骗婚谎言,郑恒触树而死。 最后,皇帝赐婚,有情人终成 眷属。
• 在张珙的央求之下,红娘说在莺莺花园烧夜香之 际,可以琴声打动莺莺。于是,张珙弹琴歌唱 《凤求凰》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 词哀音切,打动了莺莺的芳心,崔张二人爱慕之 情更进了一步。
王实甫与《西厢记》
• 一、王实甫的生平创 作
• 大都人,名德信。 • 杰出戏剧家
•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四丞相歌舞丽春堂》
二、崔张爱情故事的演变
崔张爱情故事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 ☆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 (小说)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 (《董西厢》)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杂剧) (《王西厢》)
三、《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人物 形象
• 体制:全剧由5本21折戏组成 • 时间:唐德宗贞元17年(801)。 • 地点: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
人物
• 张珙,字君瑞,西洛(河南洛 阳)人,礼部尚书之子,父母 双亡。
• 崔莺莺,博陵郡(河北定州) 人,唐代宗朝宰相崔珏(决) 之女,崔珏生前已许配给郑恒。
以便伺机向莺莺求爱。
•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春。 •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人。
• 兰闺久寂寞,无计度春。 •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人。
• 河桥守将孙飞虎得知莺 莺长得貌美,便兵围普 救寺,想夺莺莺为妻。 情急之下,老夫人以许 莺莺为妻作条件,求退 兵之策。这可乐坏了张 珙,便修书一封,请白 马将军杜确兵解围。 可是事成以后,老夫人 赖婚,张珙大失所望。
•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 其实是暗约张珙相会。便去幽会,
结果被莺莺骂了一顿,张羞病交 加,一病不起。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
• 莺莺是爱张珙的,但 她毕竟是大家闺秀, 在行动上又有点矜持, 这使张羞病交加,一 病不起。莺莺觉得过 意不去,经过思想斗 争,终于和张珙私定 终身。
而且称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负心背义行为 是“善补过”。
•
由于小说描写委婉曲折,使得这个故事广为
流传,成为文人歌咏的传统题材。
(二)《董西厢》
1、改造了《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和悲剧结局。 2、加强了人物形象,改变了人物性格。 3、主题思想上,批判了男子“始乱终弃”的
特权思想,和“女人是祸水”的陈腐滥调, 肯定了婚姻自主的正当性,具有强烈的反 封建性。
(二)思想意义
• 《西厢记》通过描写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 故事,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 度,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 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 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 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三)人物形象
• 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势力 为一方,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势力为一 方,通过冲突塑造出张生、崔莺莺、红娘, 老夫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颂经礼拜的仪式)
张珙去长安赶考,中途想去拜见 杜确,于是就来到了蒲关,他 没有直接去见,而是找了一家 旅店住下,从店主那里得知普 救寺是有名的古刹(岔),就 去游览了普救寺。崔张在普救 寺相遇,都是少男少女,一个 英俊潇洒,一个倾城倾国,二 人便一见钟情。张生见了莺莺, 早把拜见杜确的事忘得一干二 净,借口读书,搬到寺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