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解元西厢记

董解元西厢记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小亭送别》
一、诸宫调
1、定义: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讲唱体文 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 短篇,首尾一韵,再用若干诸宫调的许多短 篇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述,用来说唱长篇 故事,故称为“诸宫调”。 2、演唱方式:歌唱+说白 3、体式:整体属于叙述体,部分唱词有模拟 故事中人物口吻的代言体。
(二)《董西厢》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通称《董西厢》。现存宋 金诸宫调中唯一完整的全本,也是思想艺术价值最 高的一种,代表了宋金时代讲唱文学的最高水平。 1、源头: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爱情与负心,深情与薄幸的矛盾,是贯穿《莺莺传》 全篇的主要矛盾。曾经热恋莺莺的张生终因追求功 名抛弃了恋人,甚至称为“尤物”,而赢得“善补 过”的赞誉。 小说“反映了一种迥异于其他历史年代的历史真 实——唐代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性”;也为人们展 示了旧时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以及女性 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2、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变化 与贡献
(1)矛盾冲突的变化: 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 间的矛盾,爱情与礼教的矛盾。 (2)人物形象的变化: 负心郎张生,在《董西厢》中以多情才子 (忠于爱情)的面貌出现。张生敢爱敢恨, 敢于承担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修书请兵退 贼解围,为了莺莺,上京取应。
“依约天涯”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将抽象离别情感化为具体物象的手法: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 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 煜《相见欢》)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条条不断如 春水。” 李后主《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莺莺:不再完全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悲剧
形象,不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形象更加丰富。 性格轨迹:欢会初她羞怯→主动→难舍难分 →痛苦不堪(赴京时)→无法忍受(崔夫人让 她与郑恒完婚时) 红娘和老夫人的形象则进一步具体化,作用得 到了加强。尤其以冷峻的老夫人是作品一大关 节。强调了反礼教的艰巨性。
2、所诫:[斗鹌鹑] 休取次共别人,便学连理。 3、所嘱:少饮酒,省游戏,记取奴言语,必 登高第。专听着伊家,好消好息。 [错煞]节饮食,保身体 思考:这表现出莺莺怎样的特点?
惜别时分:旁观、分写
[仙吕调]“鱼水夫妻正美满,被功名等闲离拆”,没有 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爱情已被臵于功 名利禄之上 [大石调][蓦山溪]“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 近》“未饮心如醉”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 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 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 睇。 [尾]“一盏酒里,白泠泠的滴够半盏儿泪”。化用范仲 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 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 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对比赏析:王实甫《西厢记》 [正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 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 的人的情态。 2、所感:被功名使人离缺; 好难割舍 3、所想:未知今日别后, 何时重见也
莺莺唱词:
1、所见:情景交融[越调] 写别愁,写了风、雨、斜阳、蝉声、跫声、角声、雁 声等多种意象 化用了不少唐诗、宋词熔铸意境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
4、渊源:始于北宋,据前人记载,孔 三传是最早的民间艺人,惜早已失传 北宋后,继续流行于中原地区一些城市 和南方临安等地,故有南、北诸宫调 之分。 伴奏乐器:南方用笛子,北方用琵琶和 筝,故北方诸宫调又称“弦索”、 “扌刍弹词”。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标志着当时说 唱文学水平
二、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
4.结局的变化: 董西厢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的动人 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 结局,最后二人双双出走,成就了美满婚姻, 以团圆告终。 作为长篇说唱文学,为王实甫创作杂剧《西厢 记》留下了广阔的驰骋的天地。 没有董西厢,就不会有王西厢,在这一点上, 董解元功不可没。
三、赏析《小亭送别》——黯然伤神 者,惟别而已
(一)董解元 生卒年不详,大约成名于金代中叶。“解元” 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与元明时代 考中乡试头名的“解元”不同。 他生在“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 是一个放荡不羁、蔑视礼教,接近下层社 会的知识分子,他有深厚的文艺修养,熟 悉唐代传奇、宋词和民间诸宫调。平时狂 歌醉舞之余,“诗魔多,爱撰多情曲”。
3.主题的变化:从维护封建礼教及“女人祸 水”的陈腐说教,转变为争取婚姻自主,突 破礼教束缚的新的主题。 《董西厢》开宗明义,自称“曲儿甜,腔 儿雅,裁减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 (卷一),即表明了不避有伤“风化”之嫌, 以“曲甜腔雅”自许的非凡的创作胆识和蔑 视礼教的豪迈气概。 类比: 《孔雀东南飞》:夫妇而非私情; 《霍小玉传》:对李益负心行为的谴责而非爱 情与礼教的冲突
层次
饯行席上:缠绵依恋,无可奈何(张生、莺
莺对唱:代言体) 惜别时分:依依难舍,惆怅痛苦(旁白:叙 述体)
张生唱词:
所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