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律学院孙国文论学校管理中人性化与规范化的统一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
规章制度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
学校教育和管理囿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人性化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
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实践中,学校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管理。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性化;规范化;统一正文:《辞海》里面提到制度的含义: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制度化管理是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或约束组织成员工作的管理方式。
它主要是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制度化管理的提出正式基于人性假设中“经济人”的假设,这类人应该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工作。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其次是爱的需求和受尊重的需求,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最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很难以满足当前人们生活的现实要求。
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需求亦是如此。
尊师重教,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广大师生有话说,表达自己的想法已日渐在广大高校盛行起来。
学校在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
一、目前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现状(一)规范化管理的现状以及作用当前学校的制度化管理主要表现为学校内部的部门分工和专门化,制定等级制、责任制以及学分制等用于规范教职工、学生等行为的需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
学校实施制度化管理,它的作用在于将学校组织内每一职位的业务范围、工作程序、行为标准以及学校系统内各科室的职责、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关系,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
使学校内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减少工作失误,可以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在相关制度的规范下,教职工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可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同时有制度的规范,一切依据规矩来办,更能体现公平公正,使得教职工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去。
(二)规范化管理的缺陷然而,制度化管理的“教条性”、“保守性”和“专制性”太过明显。
一般而言,一旦制定了某些制度,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
制度规范的固定性使得学校管理的刚性太强,缺乏一定的弹性,在实际的运用中,往往与师生的利益相违背。
这样可能会使一些人迫于不合理的制度的压迫而离开原有的单位领导,致单位人才流失。
反思我们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譬如“分数管理”制,我们不难发现以“分”为本带来的弊端:分数不但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手段,也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分数管理”已经严重歪曲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围绕分数制订的过于烦琐的规章制度和绝对量化的评价模式已经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彻底破坏了和谐的人文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
规章制度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
学校教育和管理囿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人性化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
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人性化管理将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
二、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一)人性化管理理论假设人性化管理的提出是基于人性假设中“自我实现人”的假设,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的“Y理论”强调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就是减少对被管理者的外部控制,敢于让他们承担责任,实行民主管理,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潜能,注重人的高层次需要的激励作用,通过对人需要的满足来促进人的发展。
人性化管理就是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和管理的主体:关注人的情感,崇尚人的价值,充分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其核心是强调管理必须尊重人的正当需要,尊重人的自我选择与努力,尊重人的感情和隐私。
(二)学校人性化管理应体现出以下的特点1、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而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
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学校在人性化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
2、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
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有所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人所尊重是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
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管理者,是不会得到被管理者的尊重。
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3.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
”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建立起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
因此,在学校的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三)人性化管理的缺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消除令教职工工作时感到不安的威胁和压力。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设立能够满足其自身尊重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目标。
因此.学校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将促使教职工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工作,促进他们的创造力的发展。
但是,人性化管理也存在以下两个弊端:容易导致自由散漫、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2)在对待问题的处理上,公正客观的原则难以贯彻,处理不当,同样会导致人才流失。
例如,对教师一味表扬,没有批评惩罚;只重人性化关怀,而忽视规章制度规范。
这样,又会使教师产生惰性,自由散漫,没有约束;学校无章可依,一盘散沙;教师做好做坏没有区别,失去竞争性与上进心。
在实际的管理中,管理者面临这样的困境:当人性化与规范化产生博弈时,就需要对二者进行适当的处理。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做到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统一。
规范化是人性化的制度保障,人性化辅助规范化的贯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与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中人性化与规范化的统一三、三、学校管理中人性化与规范化的统一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做到人性化与规范化管理,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重视校本教研制度。
教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在学校中,只有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才能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崇尚学术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也是构建人性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最根本的前提。
二、形成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程度如何,只是走走形式还是真正落实到实处,将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管理意识的养成。
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领导说了算的独断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合法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
三、制定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的考评制度。
首先在制订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教育改革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把教师的教研成果、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引入考评的内容。
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最后,考评结果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既要把“管”运用好,充分行使管理的权利,同时也要学会“理”,做到人性化管理,尊师重教,以人为本,关注师生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真正把人性化与规范化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