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文类学:文体学、单选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它不是语言研究,而是文学或文化研究,关心的是原文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删、扩伸等问题,是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民族是想象物。
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异国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
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在比较文学未涉足文类这一领域之前,文类研究主要限于一国文学范围内。
通常的做法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本国文学加以分类,或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某种文学类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前者如按语言的韵散区分诗和文,后者如对中国小说、诗歌历史的编年研究。
渊源学:就是以文学接受为出发点,去探寻放松者的影响,也就是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形象、情节、风格、语言、物品等的外来因素。
操控学: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谁决定什么文本将被翻译?谁翻译?为什么翻译?怎样翻译?勒认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七个方面操控翻译过程。
主题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体、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简答题比较主题与母题的联系与区别1)母题具体,概括;主题抽象,是母题的展开;2)母题客观,没有倾向性,主题主观,有个性色彩;3)母题是基本句式,主题是复杂句式4)主题由若干母题组合,一个作品中,只有单一母题的非常少;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人与命运的搏斗及命运的不可战胜。
但这一主题是由一系列的母题组合而成的:如神谕、弃婴、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杀父、斯芬克斯之谜、娶母、追击凶手、自杀、放逐等;5)在不同作品中,同一母题可以有不同主题,如《红日》与《珍珠港》;巴金的家表现的是道德批判主题,老舍的家表现的是爱国主义主题。
6)在一个作品中,一个母题可以包含若干主题,如《农夫和蛇》;主题不断变化,数量多,而母题数量相对有限。
7)母题普遍存在,不断重复,主题是个别表达,不能重复。
简述操控理论的主要内容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谁决定什么文本将被翻译?谁翻译?为什么翻译?怎样翻译?勒认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七个方面操控翻译过程。
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诗人作家的影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及其作品,在中国“五四”时期一群诗人中流传,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态。
郭沫若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中吸收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反抗封建势力的力量,如《天狗》中所表现的那样一种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境界,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存在密切关系。
冰心则从那里接受了以母爱、童真和自然美为主的“泛神论”,其诗显得更加恬静和柔和。
王统照受到其“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总是在作品中尚自然、忆童心,表现出阴郁朦胧的风格。
徐志摩则接受其诗歌的艺术表达技巧,写出了许多清新明快、飘逸空灵的诗作,如《雪花的快乐》。
形象学研究的内容1注视者,是当代形象研究学研究的重心。
2、先见。
在所有制约形象塑造者观看异国的方式中,先见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观看者所拥有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价值参照、认知方式和伦理取向,决定着他在观看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伦理态度及价值评判标准。
见盘踞在人的内心,根深蒂固,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观察者观看他者的重要因素。
3、身份。
有先天的血缘、种族、性别,有后天的职业、社团,这些身份能获得某些便利但也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
观察者不论是到异国旅行、访问,还是在异国长久居住,都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定的身份。
身份一方面赋予人既定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也对人的活动领域及方式做出某些限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份直接决定着观察者在异国能够接触的人群和社会生活的层面。
4、时间、距离和频次。
首先,观看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他看到的是细致还是粗略,是走马观花还是下马看花。
其次,观看距离则具有物理和心理双重含义。
其中的远与近,决定了观看的清晰与模糊、兴趣盎然与兴味索然。
最后,观看频次的高与低同样会影响观者对他者的印象。
低频次的观看会使对象局部化、单面化,对他者形象的把握也会流于粗浅、零碎,而高频次的观看则使对象趋于整体化、多维化,观者塑造的他者形象也会趋于完整、细腻。
5、他者(被注视者)指存在于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资料中的异国人、异国地理环境、异国肖像(如绘画、瓷器、园林等)。
异国肖像,常常比口语和文字的民俗意义更有趣,更生动活泼,也将表情达意和馈赠、装饰、供奉功能融合,对注视者产生重要影响。
异国地理环境,对异国人的生理特征、生产活动、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
异国人,三大人种生理上的差异会对民族性格产生一定影响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狂热,理想化异国形象憎恶,丑化和妖魔化他者形象亲善,平等对话交流鲁迅受那些外国作家的印象。
①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烈耶夫。
他的《狂人日记》在作品体裁、人物设置、表现手法和结局处理等方面,都与果戈理有相似之处;他创作时平淡中的冷峻和含蓄、平凡细微处的深刻和凝重,都得益于契诃夫,他小说中象征与交融的手法、悲愤沉郁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安德烈耶夫的影响分不开。
②此外,日本的小说(夏目漱石和森欧)、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他的小说《药》的结尾,留着安特列夫式的阴冷。
《阿Q正传》成功的原因是“用幽默的手法写阴惨的事迹”,而这也正是“果戈理与显克微支二人得意的事”,其他如《头发的故事》中的情节有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
③鲁迅早期创作的散文集《野草》,其中的《死后》和爱伦·坡的《活埋》就颇为相似,《药》《明天》《伤逝》也有《默》中的那种象征、悲哀与绝望。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
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
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
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
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
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论述题中国究竟有没有史诗,为什么?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中国有没有史诗,众多学者持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中国有史诗,如胡适认为《孔雀东南飞》中具有史诗的因素,美籍华人杨牧则将《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歌称为“周文史诗”。
但《孔雀东南飞》虽然冲突尖锐,人物性格悲壮,感染力强,但所表现的感情细腻而幽怨,缺乏崇高感;《诗经》中的文字气势不凡,音乐性强,但又缺乏完整的故事性。
中国的古典文学如此丰富,发展历史如此悠久,为什么偏偏没有出现像古希腊和印度那样恢弘的史诗?原因如下:①最大的原因就是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浅薄。
史诗不同抒情诗,只须写出人生的片段;史诗从许多角色着眼,须写出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甚至于全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史诗的作者都须有较广大的观照,才能在繁复多变的人生世相中看出条理线索来;同时又要较深厚的情感和较长久的“坚持的努力”,才能战胜情性和环境的障碍,去创造完整伟大的作品。
广大的观照常有赖于哲学,深厚的情感和坚持的努力常有赖于宗教。
这两点恰是中国民族所缺乏的。
②中国民族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中国史诗的缺乏与中国汉民族缺乏民族大迁徙有着直接的关系。
史诗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中的兴趣。
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的主角。
在西文中“主角”和“英雄”两个名词都只有hero一个字,也可以证明西方人生理想对于史诗的影响很大。
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和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③中国诗偏重主观,所以史诗所必要的客观的想象不发达,另外中国诗偏重抒情,抒情诗不能长,所以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
就这一点说,史诗和其他长篇诗的缺乏并非中国文学的弱点,也许还可以说是中国人艺术趣味比较精纯的证据。
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像《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若干长篇史诗,只有汉文学中没有能与之相媲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