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田昭波一、填空(定义和描述)1.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驱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内部驱动力。
2.心理迷狂说(柏拉图):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3.虚静说:“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4.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
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2)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代表作品: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6.意境(抒情性文学):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7.表意(意象-指审美意象):指用来表现概念或事物的语言符号与它所表现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结构语言学的核心概念,表意指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构成的表达含义的功能。
审美意象,亦称“审美活动”,指的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
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心理活动。
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8.文学风格(定义方面):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9.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0.文学批评的模式:(1)伦理批评:伦理道德为标准;“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2)社会历史批评:社会根源与社会意义;“知人论世”“种族、环境、时代”。
(3)审美批评:情感体验与美感价值;印象主义。
(4)心理批评: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论析。
(5)语言批评:语言本体论,语言本文结构论,语言艺术技巧论。
(6)身份批评。
二、选择(单选)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2.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指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典型化了的环境;也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注意它与典型性格的辩证关系。
3.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4.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5.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6.散文: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1)形散神聚(2)意境深邃(3)语言优美。
7.推敲: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这一个词来自于贾岛的一个典故。
8.即兴:本意:事先毫无任何准备,仅就当时的感受创作、表演或演讲的。
详细解释含义。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9.陌生化:“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10.变形:写作技法的变形,是指根据写作主体的需要,对人物、情节、环境所做的突破常规的曲折表现。
11.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2.无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象,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3.有意识: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
意,既是自我的意思。
识,就是认知,认识。
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
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
可以对立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
意识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认识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那个。
意识本来就是精神同一种用法。
理性从意识而来,真理是观念等同,跟心理无关。
14.直觉:指直观感觉,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
语出鲁迅《花边文学·算账》:“但我直觉的感到,这恐怕是折了本,比用庚子赔款来养成几位有限的学者,亏累得多了。
”15.灵感: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
通常搞创作的学者或科学家常常会用灵感一词来描述自己对某件事情或状态的想法或研究。
16.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
17.想象:在广告心理学中,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组织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人能够根据他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形象,依靠的就是想象。
想象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在脑中进行新结合的过程。
18.理智:指仁、义、理、智,信。
语出巴金《家》:“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常被感情征服。
”理智对于大众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也是在此过程之中能够体现出人的内在品质,同时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理智是典型的褒义词,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是中性的词汇,没有明确的褒贬性意义的体现。
19.突出:(引申)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
20.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三、问答题1.小说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具有一定长度的虚构叙事。
②人物成为描写的中心。
③连贯完整的情节系列。
④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2.简述戏剧文学的分类。
参考答案: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现代剧;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