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又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公园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
本文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出发,结合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相关理论,从植物选择、整体和局部景观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植物景观营造的要点。
一湿地及湿地公园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
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人工湿地主题公园设计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
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当然不同。
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净化污水的功能。
按其功能分,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二)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应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范畴,与其它绿地类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湿地公园不是简单的湿地+公园,它包含了湿地和公园的特性。
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是在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即当地本来就保留有部分自然湿地)。
其次,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处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人为干扰(即其地域范围内有部分湿地已遭破坏,因而需要进行修复),此时便可参考和借鉴人工湿地营造的方法和理论。
另外,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虽然主要以体现湿地景观为主,水域或水陆交界地占很大比例,但仍有一部分陆上区域,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营建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的中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
《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
在植物景观设计之初,应先了解公园场地周边自然植被状况,在尽可能保留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功能定位的不同,对不同区域加以丰富和完善。
建设的目标是既保持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与良性循环,又使得四季有景,内容丰富,赏游兼具。
(一)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
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
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三)服务设施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人流活动最为集中,同时在景观方面人工气息也最为浓重,一般位于公园的入口处或是一些景观节点附近,植物景观结合游客服务设施,应以引导、围合与创造开敞大气的景观特色为宜,注重乔、灌、草地被不同层次植物的搭配,以丰富空间效果。
(四)游憩活动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乡土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观效果的表现,植物种类结合湿地类型应尽可能的丰富,合理配置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并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活动其中。
综上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在总体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可依据各区域内不同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配置设计。
三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生境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种场地类型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方法的分析。
(一)堤岸植物景观
堤岸连接水面与陆地两种不同的生境,起着衔接与过渡的作用,岸边的乔灌木枝条垂向或平伸向水面,抑或是植株挺拔高耸,成为水景的组成部分,与平静的水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意趣丛生。
该地范围内植物类型丰富,包括挺水植物,耐湿的乔灌木以及一些湿生草本植物。
植物配置方面,大多采用片植或群植的形式,可同种、亦可不同种,但都应做到有疏有密,留出一定的透景线,此外,林缘线与林冠线应柔美而舒展,岸边植物与水面有近有远而竖向上高低错落,力求自然而完整。
同种片植或群植体现了一种自然属性,比较有气势,不同种的大量栽植宜注意种类、高低与观赏特性的搭配,有主有辅,协调统一。
同时游客在游览时,水体岸边植物季相的变化最为直观而深刻,配置时应尽量使岸边四时有景,具有特色,可安排不同花期、叶色的乔灌木分层种植,在最下层可配置草本花卉或地被植物,以延长、丰富木本植物的观赏期。
此外,还需注意岸边沼生植物的入水处理,与水边挺水植物的上岸处理以形成完整的水陆交错,带丰富植物景观效果。
(二)水体植物景观
水体中的植物,可以扩大和丰富园林水景空间,增添情趣。
水面空间主要选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漂浮植物,依据不同的水质、水深与水域面积合理搭配。
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般沉水植物最强,漂浮与浮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弱。
水面的植物种植与水岸距离应有近有远,不宜等距,在种植量方面也应有疏有密,不宜均匀种植,以免呆板。
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应布置在游客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充分展现其形体。
同一水面配置多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避免相互竞争与抑制生长。
(三)浮岛植物景观
植物浮岛技术是一种水环境治理与景观展示兼顾的实用技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可漂浮材料为载体或基质,采用现代园艺和工程技术措施,栽植水生植物使其根系生长于水中。
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净化水质、创造鸟类、鱼类等生物的生境空间;丰富水体景观,借以更好地扩大水中植物的展示面,并起到对岸边消波保护的作用。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水面视觉空间的丰富植,物浮岛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园类型,而且其独特景观能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穷魅力。
湿地公园又是一种生态型公园,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环境破坏带来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向往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一种愿望。
植物浮岛选择的水生植物的高度一般以不超过1.5m为宜,否则易倒伏。
每个浮岛宜选用4~5种植物材料,同一浮岛可选用春、夏、秋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材料,并结合一些常绿的植物,以使得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同时还要注意层次分明、高低错落。
四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又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公园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
参考链接:
特色主题公园设计/news.asp?id=298&action=Detailed
文化型主题公园的发展要点/news.asp?id=300&action=Detailed
主题公园设计规划/news.asp?id=302&action=Detailed
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news.asp?id=305&action=Detailed
旅游景观设计规范/news.asp?id=306&action=Detailed
主题公园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news.asp?id=314&action=Detai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