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2.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3.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3..模式的类型: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4.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5.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6.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7.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8.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9.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0.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1.“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2.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3..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4.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5.抽样框: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详细名单。
16.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17.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18.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19.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20.人际传播:狭义: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广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
人际传播具有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
21.群体传播: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
22.问卷: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23.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
24.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75.组织传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76.大众传播: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事业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27.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
28.适应性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
29.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0.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事业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31.传播研究:广义说,凡是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
狭义说:传播学等同于成熟部分的传播研究。
32.传播研究:广义说,凡是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
狭义说:传播学等同于成熟部分的传播研究。
33.群体动力学:创建人为卢因。
其核心内容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把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之中,促成传播学的发展。
34.传播过程: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
如在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中,传播过程指从传播者开始,经过讯息,渠道,到达受传者那里,结果产生了传播效果。
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宏观把握传播现象的必由之路。
35.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1.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36.确定样本的实质: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密度要求的最小样本数。
37.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实质: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38.环境监测功能: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又称“雷达功能”。
15.社会协调功能: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评论,把社会各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
39.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价值观,社会规范,社会文化遗产,增加凝聚力。
40.娱乐功能:赖特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共同需要,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的作用。
41.结构功能:20世纪30年代兴起,70年年代式微。
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社会,研究重点在探讨社会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代表人:美国帕森斯,默顿;42.功能分析方法:美国默顿提出。
主张通过把社会与文化现象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来研究他们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3. 动员功能:美国麦奎尔提出。
在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和有时在宗教领域内,开展适合社会目标的运动。
45. 控制: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46.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47.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在报社内部始终存在十分微妙,有十分强劲的网络。
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图得以顺利贯彻;另方面防至新来的从业人员对既定的行规的干扰。
媒介组织内的潜网,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的折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责,而这种控制是潜移默化的,被称为“潜网”。
48.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所著。
基本观点: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
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
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49.信息量与负熵:1956年法国布里渊引入热力学“熵”的概念。
信息就是负熵。
“熵”是某一系统的无序状态的度量,信息熵是解除无序状态所需信息量的度量。
一个系统越无序,熵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一个系统越有序,熵越小,信息量也就越大。
50信息匮乏:社会上的信息量流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阻碍社会的发展。
信息匮乏导致社会发展受阻,科技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下降,不健康信息趁虚而入。
51.信息超量:社会上的信息流量超过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或者超过社会的需求。
它会使受众变得冷漠,恐慌,形成受众逆反心理和冷漠感,并形成噪音,减弱传播效果。
52.符号的编码与译码。
: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
要发送和接受信息,就得分别进行编码与译码(解码)。
也就是说,符号的传递包括编码与译码两个环节。
53.符号编码与译码的中间性反应:符号编码与译码中间性反应是指传播过程中,当接受者接收到符号之后,懂得这些符号,并把它们还原为讯息时所产生的反应。
因为这种反应处于译码与重新编码过程之间,从而具有“解释者”的功能。
54.“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55.“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论点之一。
一切传播媒介都能将传播距离延伸到人类感官区域之外,并能延续感官的功能,因而他们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56..传播媒介的偏倚性”:这是英尼斯媒介理论的重要观点。
一切文明都是靠空间领域和式监控度的控制而存在的。
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偏向。
有的偏倚时间,又的偏倚空间。
57.感觉(感官)的平衡”;这是麦克卢汉的理论。
传播中出现各个器官可以同时受到刺激,处于和谐状态的一种现象。
58.“冷媒介”“热媒介”:这是麦克卢汉的理论。
“热媒介”是指这些媒介提供的信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受传者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无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低的媒介;“冷媒介”是指提供信息的清晰度低,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行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的媒介。
59.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的重要观点。
在电子传播系统发达的情况下,全球信息传播极为迅速,方便,新的电子传媒延伸了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整个地球似乎紧缩为一个村庄。
60.魔弹论的定义:西方大众传播初兴时期。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击倒。
6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心理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角度描述受众:不同的受众对于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接受行为,取决于个人的特性的差别。
62..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
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接受媒介信息行为的影响。
由于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具有大致相同的经验,价值观等等,因而大体会选择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并作出大致相同的反应。
63.社会关系论:大众传播的受众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仅仅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被种种社会关系左右他们对信息的选择。
64..社会关系论产生的基础:社会关系论的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有关美国总统选举所作的调查研究。
发现人们日常的社会关系,严重影响受众成员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