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世界淡水资源危机一、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
同时,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
在那天我看了张艺谋主演的《老井》之后才发现水对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的重要性,也许一点水对我们这些不缺水的地方来说浪费一点水不算什么,但他们却为此大动干戈,甚至男主角为了保护井不顾一切跳入井中。
可见水在一些地区来说比生命还宝贵,而现在对我们这些不缺水的地方来说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有些地区不仅浪费水,而且还污染水,使一些不缺水的地方反而对可饮用水紧缺起来——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水的富营养化等等,使水资源面临着相当严重的形势,我们越来越有必要深思一下我们的不良行为,因为对水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描述已经过时,否则我们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二、有关淡水危机的论述1.世界淡水的现状水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和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很显然是淡水生态系统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
人类每年从河流中汲取4000km3的水,大约是全世界自然流动的水的44%,在干旱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从1900—1995年,人类对水的汲取量增加了6倍,为同期人类增长速度的两倍,全球平均年径流总量大约为39500—42700km3。
然而,这些水量绝大多数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或者不能为人类所利用。
事实上,大约只有9000km3的径流可供人类使用,还有另外3500km3储存在各类水库中。
由于有限的淡水供给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世界人均可用水量正在日趋减少,已从1950年年人均可用水量的16800m3减少到2000年6800m3,这是基于全球计算所得结果。
然而,这样的全球平均用量并不能确切地描绘出世界水量及其利用的现状。
水的供给在全球是不均衡分布的,有些地区水量充裕,有些地区水资源却非常有限。
例如,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尽管占据了世界上40%的面积,但仅获得全球径流的2%。
全球约有1/3的人生活在面临从轻度到较高的“水需求压力”的国家,毫无疑问,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水量增长,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有关专家使用了和先前的研究不同的方法,对水资源匮乏进行了一项新的分析。
他们计算了在单个地域中而不是基于一个国家或者某一地区可供使用的水量和相应的人口,选择的目标是那些人均可用水量少于1700m3/年的地区。
专家定义人均可用水量少于1700m3/年的地区为面临“水需求压力”地区。
在人均可用水量少于1000m3/年的地区,这种水短缺的后果会更加严重:食品短缺,卫生状况和人类健康状况恶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然这种情况不包括那些足够富裕而能够使用新的科技来保存水或者循环利用水的地区。
据专家分析,世界人口的41%即23亿人,生活在“水需求压力”的地区。
在这些人中,17亿人生活在高度“水需求压力”地区,即人均可用水量只有1000m3/年。
随着人口的增加,预计在下一个10年,淡水资源匮乏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到2025年,至少有35亿人或者世界48%的人将会生活在“水需求压力”地区,其中24亿人将生活在高“水需求压力”状态。
甚至一些通常水供给量在短缺水平以上的地区,在干旱季节也会面临严重的水短缺。
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巴西的东北部、非洲南部、印度中部、土耳其东部、伊朗西北部和亚洲东南部大陆。
据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项目2003年3月4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到本世纪中叶,将有60个国家的近70亿人口面临缺水问题。
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将有48个国家的20亿人口缺水。
受水资源危机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依然是最贫困国家的人民,因为有50%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面临着已经被污染的水资源所带来的危险。
目前全球每天有200万t垃圾被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中,每1L废水正在污染8L淡水。
此外,所有流经城市的亚洲国家的河流都已经被污染。
在美国,1998年评估的有水资源的地方已经有40%的面积被加工食品的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
与此同时,欧洲55条大河中只剩下5条河流目前还没有被污染。
世界上对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世界上可供消费的水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可以预测,在今后20年中,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消费量将会减少1/3。
在目前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储量位于前10位的都是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寒带或热带国家和地区。
而最后10位却包括了新加坡和一些储油丰富但却异常干旱的海湾国家和地区。
现在世界上的淡水资源还剩多少水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和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很显然是淡水生态系统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
人类每年从河流中汲取4000km3的水,大约是全世界自然流动的水的44%,在干旱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从1900—1995年,人类对水的汲取量增加了6倍,为同期人类增长速度的两倍,全球平均年径流总量大约为39500—42700km3。
然而,这些水量绝大多数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或者不能为人类所利用。
事实上,大约只有9000km3的径流可供人类使用,还有另外3500km3储存在各类水库中。
由于有限的淡水供给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世界人均可用水量正在日趋减少,已从1950年年人均可用水量的16800m3减少到2000年6800m3,这是基于全球计算所得结果。
然而,这样的全球平均用量并不能确切地描绘出世界水量及其利用的现状。
水的供给在全球是不均衡分布的,有些地区水量充裕,有些地区水资源却非常有限。
例如,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尽管占据了世界上40%的面积,但仅获得全球径流的2%。
全球约有1/3的人生活在面临从轻度到较高的“水需求压力”的国家,毫无疑问,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水量增长,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世界淡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刚果盆地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炎热的地区之一,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这里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之内滴雨不见。
三、产生的原因1.淡水资源的短缺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地球对于淡水资源的渴求,因为这些人的生活中还没有缺水的经验,但是最近出版的新书《蓝色星球不再》用上千幅照片讲述了世界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和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淡水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在未来将超越一切。
除了关于人和水的照片外,书中还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水的事实。
全球目前有1/6的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也就是说11亿人每天等待着方便干净的饮用水,尽管30美元就能购买一个简单的、可以使用50年的净水设备。
缺乏安全饮用水的结果是每天有6000人因此丧命。
另外还有30亿人没有干净的用水卫生设施,全世界的医院有一半挤满了因此患上各种疾病的病人,每年有220万人因缺水或者不干净的水源传染的疾病而死亡,其中主要是儿童,因为缺水导致卫生条件恶劣,由此流失的生命更是难以统计。
过去10年,痢疾杀死的儿童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战死的军人人数还要多,这种肠道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没有干净饮用水。
1998年在非洲有超过30万人死于内战,但是同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痢疾,是前者的6倍多。
印度每年用于治疗痢疾的医疗费用已经构成这个国家健康体系的沉重负担。
2.淡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水资源浪费,尤其是农业综合企业的水资源浪费,已经明显耗尽了全球的水资源。
农业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较低,许多灌溉系统60%以上的水在浇灌庄稼前就渗漏和蒸发掉了,并带来土壤盐渍化。
3.水循环的破坏如前面所说,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水污染水污染有三个主要来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业污染物的地面径流。
另外,固体废物渗漏和大气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对水体的交叉污染。
水体污染大大减少了淡水的可供量,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短缺。
当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时,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致癌物质可以通过饮水进入人体。
饮用受污染水的人,患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发病率,要比饮用清洁水的高出61.5%左右。
当污水中含有汞、镉等元素排入河流和湖泊时,水生植物就把汞、镉等元素吸收和富集起来,鱼吃水生植物后,又在其体内进一步富集,人吃了中毒的鱼后,汞、镉等元素在人体内富集,使人体患病而死亡。
这样,从水生植物→ 水生小动物→ 小鱼→ 大鱼→ 人体,形成了一条食物链。
四、治理方法及其对策1.海水淡化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
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
2.污水处理与利用地球上的水是处于不停的自然循环之中,城市用水、排水是干扰水自然循环的子循环。
人们从自然水体取用的水是水质良好的自然水,还给水体的水也应该是水体自净所能允许的,经过污水再生处理后排放到水体以保障水环境不遭破坏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结语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
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与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
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六、参考文献1.江伟钰.《我国淡水资源持续利用与依法治理的若干思考》.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法律》2003年第三期2.UNEP全球环境展望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3.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4.周珂.《环境法》.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金鑫.《世界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林灿铃著:《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7.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