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道路网规划讲解
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道路网规划讲解
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时,应根据道路的性质、位置、道路与两侧
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宽度表
快速路 红线宽度(米) 60~100 主干路 40~70 次干路 30~50 支路 20~30
建筑的关系、街景设计的要求等,考虑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5.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城市地理区位(自然地理条件);
2. 城市道路网络的等级结构
2.1 古代城市
强大的集权规划的影响:路网规划主要体现社会宗礼制度、 战争防卫的性质和规模、美学的理性认识、对宏伟和仪典 的追求等方面的影响 “经纬涂”制:我国古代王城道路主要采用,“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轨, 野涂五轨。”
2.2 现代城市
道路类型 设计车速(km/小时) 交叉口间距(米) 城市快速路 ≥80 1500~2500 城市主干路 40~60 700~1200 城市次干路 40 350~500 支路 ≤30 150~250
4.2 道路网密度 城市道路网密度δ 路为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城市 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长度,街坊内部道路通常不列入计 算。一般δ 路=5~8 km/km2。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外部交通和市内交通联系)。
6.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系统是组织城市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 又是城市进
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动脉”。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应遵循
以下基本原则: (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要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同毗邻用地的性质相协调;合理布局,使交通均衡分布;适当的 道路网密度和面积率;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为交通组织和管 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与对外交通有良好的配合;有利于提高交
4.道路网规划指标
城市道路网密度δ 路:
δ 路=
城市道路总厂长度 城市用地总面积
(km/km2)
城市干路网密度 δ 干 为城市干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 之比。 城市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a)城市干道网密度δ 干 δ干 =
城市干道总度 (km/km2) 城市用地总面 积
道路红线宽
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 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 分。
城市道路网又可分为交通性路网和生活服务性路网(也可能部分 重合为混合性道路)。
交通性路网要求快速、畅通、避免行人频繁过街的干扰,避免机 非干扰。 生活性道路网要求的行车速度相对低一些,要求不受交通性车辆 的干扰,同居民要有方便的联系,同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景观要 求。 城市各级道路(包括公路)的衔接 从交通功能来看,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 适当分离。
1. 城市道路的功能
2. 城市道路网络的等级结构 3. 城市道路网基本形式
4. 道路网规划指标
5.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影响因素 6.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1. 城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道路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命脉,具有多种功能。 交通功能- 通(通行)达(进入) 城市骨架功能-划分地块-建筑和用地的依托 管线设置功能-为城市管线提供埋设空间 环境景观功能-改善城市通风、日照-布置街道绿化,形成城 市景观,展示城市风貌 公共空间功能-开展商贸、文化活动 防灾功能-避难道路,保证消防活动、救援活动-防火带
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
车服务站等。 (4)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 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
城市道路网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快速道路网和常速道路网。
城市快速道路网(机动车专用道路)是高速公路与城市交通道 路间的中介系统,可以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对快速、畅通和交 通分流的要求。 城市常速道路网包括一般机、非共用的道路网和步行、自行车 专用路系统。规划时要分别考虑其功能要求并加以有机组织。
我国大城市道路网规划和建设采用快、主、次、支四级体系,
中等城市采用主次支三级体系。 (1)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 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 (2)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 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 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3)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棋盘式,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灵活性
大,行车路线的选择相对自由,有利于分散交通流。
环形放射路系统适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利于加强中心区
与外围各区以及外围各区之间的联系。
自由式道路系统常是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 形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的。非直线系数较大。
道路分级体系主要依据道路的交通功能,即通达性能和承担交 通量的大小来划分。
“居住环境区”和分散道路体系模式(1963年布卡南报告):
干线道路设置在居住环境区外围,在区域内只布置为本区服务 的道路。 道路分级体系:明确交通功能,划分道路等级。干线道路注重 通行功能,支路注重出入功能,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流的顺 畅。
方便联系,合理划分用地,组织城市的景观,具有良好的生长性。
通的可靠性。
(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使建筑取得良好的朝向;有利于通风;过境道路和货运道路应避免 直穿生活区;充分考虑历史、地方特色和自然条件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划程序为:
混合式道路系统:在同一城市中存在几种类型的道路网,组合
而 成为混合式的道路系统。
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是大城市发展后期形成的效果较
好的一种道路网形式。
在城市道路网规划中,重要的是使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形态和 用地布局更好地结合,而不在于追求或拘泥于某一特定的形式。
4.道路网规划指标
4.1 交叉口间距 城市各级道路的交叉口间距可按下表的推荐值选用。 表:城市各级道路的交叉口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