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

教育合力
--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案例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未成年人教育的三个环节(学校、社会、家庭)中,学校具有龙头引领作用。

我校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入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人人熟知行为规范内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纪律、卫生”教育。

大力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

2、坚持开展周一升旗仪式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 、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提高队员整体素质。

根据我校实际,具体组织了相应的唱红歌、舞蹈、器乐、校本剧、书法、绘画、摄影、读书活动、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鼓舞,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4、强化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加强班主任业务培训, 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诚去感化,用榜样
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发挥德育教育主力军作用。

(1)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使班主任掌握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认识到肩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以不断提高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

(2)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研究学生、班级管理新途径,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加强跟踪指导,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班会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4)加强宣传,不定期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每位教师对50%的学生进行家访,对100% 以上的学生进行家长联系,做到" 早、勤、诚、精、实" ,使家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

(6)加强班级量化管理,每周学校行政带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班的学生日常行为按量化指标进行三次以上不定期督促检查,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二、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父母的心房是学生的教室。

我校学生80%来自农村和外地务工人员,家长文化素质低,家庭条件差,多部份是带着学生进城务工,进城第一目的是挣钱,送子女入学只是家长们挣钱中顺便的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不能形成合力,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因此,尽快改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配合失调,改善家庭和学校合作教育环境,建立有效的家庭合作机制,是学校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

为此,我校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家校合作,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建立家长理事会,家长参与学校德育管理
成立了家长理事会,家长理事们可以经常与学校领导、老师、子女交流,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出谋划策。

学校也及时的把学校的教育思路和大事向家长理事会报告,听取意见,确保了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2. 家校通,家长与学校昔昔相连今天已经是信息文化是时代,我校为更好的与家长
合作,借移动公司平台,建立校讯通,增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学校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课程表,今日功课,考勤情况,日常表现情况,奖罚情况,让家长通过手机信息,及时了解自己子女在校情况,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

三、学校、社会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

人生活不是在真空中,离不五彩缤纷的社会这所大学校之中。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学生能促进全方位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个星期的正面教育的总和,抵不上他们在社会上所受到的一个小时的负面教育。

因此,只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校协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严格依法履行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

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我校整治和优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切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做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沟通、积极配合,树立和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校借助社会、家庭的东风,“以德育人”。

让学生得到快乐地成长、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使“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得到真正地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