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人地衣食住行

古代人地衣食住行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第五讲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一节衣着和佩饰? 狭义的衣专指上衣;? 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蔽体的东西。

有:头衣、上衣、下衣、足衣。

一、古代的头衣? 头衣又称元服。

元本义即是头。

加元服就是行冠礼。

? 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

? 贵族戴冠、冕、弁;? 平民戴帻。

(一)冠、冕、弁(二)帻、陌头、幞头、角巾? 1.帻——平民百姓的头衣? 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

? 应劭《汉宫仪》上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2.陌头、绡头、帩头3.幞(fú)头? 《新唐书?輿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

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

”4.角巾? “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

角巾多用于士子,因巾上带有棱角而得名。

制出东汉,流行于魏晋。

(三)妇女的头饰? 1.髲(bì)髢(dí)、巾帼、发笄、发簪、发钗、步摇二、体衣? 1.上衣? 襦,短上衣叫襦(rú)。

? 《说文》:“襦,短衣也。

”? 襦是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

? 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一年四季均穿短衣。

深衣? 深衣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 《礼记》有《深衣》篇,《经典释文》引郑玄注:“深衣者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 《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孔颖达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孙希旦集解:“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及踝为度也。

”2.寒衣? (1)裘? 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

? 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

? 鹿裘、羊裘则最一般。

(2) 袍、襺? 絮新丝绵的叫茧(襺);? 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 (1)衣领、衣襟、衣裾(2)袖子? 古代的袖子不但长,而且宽大,所以又称“长袖”、“广袖”。

? 袖又称袂。

? 《礼记?深衣》:“袂之长短,反诎(qū)之及肘。

”? 祛。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析言之袖曰袂,袂口曰祛。

”(3)衣带绅? “凡侍于君,绅垂。

”郑注:“绅,带之垂者也。

”? 绅是大带结住后余下下垂的部分。

? 邢昺疏:“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

”束带? 《白虎通?衣裳》:“所以必有绅带者,示敬谨自约整也。

”? 《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 《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缙绅? 颜师古据《说文》作注:“缙,赤色也。

绅,带也。

或作‘搢’,搢,插也,谓插笏于带也。

”? 《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

”?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三、胫衣? 1.绔、袴纨袴? 纨袴为有钱人的服装,后来专用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 陆游《书叹》:“布衣儒生例骨立,纨袴市儿皆瓠肥。

”2.裳? 《说文解字》:“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 《释名?释衣服》:“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 “裳”和“常”为异体字。

裳的形制? 裳通常制成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上用布带系结于腰。

? 《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四、足衣? 1.鞋? 古代的鞋有屦(jù)、履、屩(juē)、屐(jī)、鞮(dī)等名称。

? 屦,《说文》:“履也。

一曰鞮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鞋)。

”(1)屦(草屦、葛屦、丝屦)(2)履? 屦,在战国之后通称为履。

(3)舄(xì)? 古代贵族男女参加祭祀、朝会所穿的礼鞋。

? 一般鞋履均为单底,而舄则用重底,即将鞋底做成双层,上层用皮革或布,下层用木。

? 唐以后,祭服用舄,朝服用皮靴。

(4)屐? 颜师古《急就篇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 南北朝时士族大夫好屐,以为常服。

2.袜? 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

字作韤、韈。

? 《说文》:“韤,足衣也。

”? 按照古代礼节,臣见君,需解袜然后登席。

五、佩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

1.佩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

(1)环? 环是环形玉。

? 《说文》:“环,璧也。

肉好若一谓之环。

”即当中空心的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

? 环是表示修好,恢复原来关系的圆玉。

? 后代诗文中的环佩则多指妇女的佩饰。

(2)玦? 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且形制又是“缺”,断开的两边不相接,所以古人常以玦寓以“决”义。

? 玦是表示与人绝交、毫不妥协的圆玉。

2.佩韦、佩弦? 与佩玉有相似用意。

? 《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

”? 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绷紧,其性急。

第二节饮食和器皿? 一、饮食? 《礼记?内则》把古代的饮食分为食、膳、羞、饮四个部类。

1.主食? (1)粮食作物的品种? 五谷:黍、稷、麦、菽、麻。

? 六谷:黍、稷、麦、菽、麻、稻。

(2)用粮食做成的食品? 古人用粮食加工成的熟食,主要是饭和粥。

羞——点心? 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ī)。

? 饵:与饼、粢同类。

2.膳——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

? 脯(fǔ):肉加料煮、然后晒干。

脯又叫脩。

? 束脩。

古时十根脩为一束,叫束脩。

3.酒和调料? 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一般都是用黍或高粱加上酒母酿制而成。

? 烈性酒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至早不过南宋。

二、器皿? 1.炊具? 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比较大。

? 鬲(lì):用来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

2.食具? 簋(guǐ):形状如大碗。

最初用以盛粮食,后来也用于进餐。

盛行于商周时期。

? 簠(fǔ):盛粮食,后来也用来盛醢或羹等食品。

? 簠簋时常连称,后代并用以代表祭祀。

3.酒具? (1)盛酒器? 尊:盛酒器的总名。

尊又写作樽、罇。

? 形状是敞口、高颈、圈足,上常饰有动物的形象。

? 罍: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大腹,有大口或小口。

(2)饮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通名。

? 爵的形制,深腹,前有流酒的槽(称为流),槽与口相接处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置火上温酒。

? 觯(zhì):圆足,像大口瓶。

? 觚(gū):古代最常见的饮酒器,多和爵配套使用。

其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

? 觥:盛酒器,像一只瓢横放,有盖。

形体弯曲如牛角,一端大而开敞,另一端小且封闭。

觥又作觵(gōng,觥的异体字)。

? 《说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

”? 后代诗文中提到觥则已经是饮酒器的代称。

4.餐具? 俎(zǔ):砧板。

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俎上,然后将俎移至席上,食者用刀割取。

? 因为匕、俎、刀为食肉时所必需,所以刀匕、刀俎时常连言。

? 俎和豆都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因此,古人常把俎豆连在一起使用,表示礼仪行为。

案? 最初食器直接放在席上,后来有了托盘,即放在托盘上再上席。

? 托盘为长方形或圆形,四足或三足,古代叫案。

? 颜师古《急就章》注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

”三、饮食习惯与礼仪? 1.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yōng)。

? 第二顿饭叫餔(bǔ)食,又叫飧(sūn)。

2.古人的饮食礼仪? 《礼记?曲礼上》记载乡大夫燕食宾客之礼,“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qú)右末。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

殽之序,遍祭之。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

主人未辩。

客不虚口。

”第三节宫室和起居一、先秦住宅的主体建筑?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

? 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认为:“重视阶基是中国建筑外部轮廓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之相应的另一重要特征则是庞大的屋顶。

二者一以法天,一以法地,有‘上有天顶下有地基’之称,加上中间住人,是‘天、地、人’三者在中国建筑上的具体象征。

”1.堂与室陛下? 蔡邕《独断》:“…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階側,以戒不虞。

謂之陛下者,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 古代称皇帝为陛下,就是因为表示谦恭不敢直呼对方而与在阶下伺候的官员、卫士说话。

? 阁下、殿下堂? 堂上没有南墙,因而敞亮,于是又名堂皇。

? 堂皇、富丽堂皇、冠冕堂皇廉? 因为堂一面无墙,其边沿暴露于外,所以有个专名叫廉。

? 廉必直,所以常用以比喻形容人的正直,说廉正、廉洁。

室? 堂后是室,有户相通。

要入室必先登堂。

2.庭院? 周代的建筑大门内为庭,即院子。

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 寝门,又称为闺。

闺在大门之内,堂之前,为第二重门,其门较小。

闺内为主人起居之处,由此称内宅为闺。

? 后来用以专指女子住处,如闺阁,小女子则曰闺女。

二、古人的室内礼仪? 1.室内陈设与礼仪? (1)席子——草席、竹席? 席地而坐、寝不安席、席位、主席? 重席。

古时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大席子上再铺一张小席,谓之重席。

? 席的层次,依地位高低而异。

? 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

避席?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有尊者进来或离席走到跟前来,座者必须离席伏地自表谦卑,这是古代一种对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 避席又叫违席。

? 席子在室堂中要放正,即席的四边要与室堂的边、壁平行。

(2)帷幕? 古代还在堂上室内设帷幕。

帷与幕有别。

? 《说文》:“在旁曰帷”,“帷在上曰幕”。

(3)几? 古代室内设几。

? 一类是陈物之用,通常称案。

一类是凭倚之用,叫几。

? 古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倚几的。

? 对客坐而倚几,是一种不严肃、懒散的表现。

(4)床? 古代室内有床,但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 大约到南北朝时期床已是坐卧两用了。

? 从东汉末年起出现了一种“胡床”,大约是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徙方便而创制的。

2.古人室内的座次? 室有四角,古代称角为隅。

? 室内的四个角都有专名:?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yí),东南隅谓之窔(yà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