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
【课程】普通心理学
【教材】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记忆的含义及种类
【教学重点】1. 理解、掌握记忆的含义及种类
2.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1.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联系与区别
2.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实例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记忆的含义
(一)定义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再认)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与感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属性的反应,不能离开当前客观事物而单独存在,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和体验的反应,相当于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一种更为积极、能动的活动。
➢联系:记忆以感知觉为基础,记忆促进了正确的知觉。
(三)记忆的加工过程
1. 信息编码——识记
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对外界信息进行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
2. 储存——保持
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通过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和存储。
3. 提取——再现
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人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个体能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面前,个体能把他们加以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遗忘: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
(四)记忆的作用
1. 记忆是基本的心理过程
促进正确知觉、思维、问题解决。
2. 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
知识与技能习得,能力及个性的形成,正常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基本条件保证。
3. 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积累知识经验,传递人类文明。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1. 情景记忆
➢个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指人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参照,真实生活的记忆,自传性记忆
➢信息的储存收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不稳定、不确定
➢人对词语以及语义永久性知识以及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包括各种有组织的一般知识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记忆,也成语词逻辑记忆。
➢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与抽象思维密切相关➢不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稳定,提取迅速
3. 形象记忆
➢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表象记忆
➢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直观”,以表象形式储存
➢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
4. 情绪记忆
➢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性质和强度的变化由过去引起情绪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
5. 运动记忆
➢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
➢信息保持和提取较容易,不容易遗忘
(二)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分类
1. 内隐记忆
➢Warrington & Weiskrantz,1974 在遗忘症患者研究中发现
➢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能自动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操作。
➢强调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
➢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的记忆
➢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强调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
➢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三)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类
1. 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也称为感觉登记。
➢保持时间:0.25—2秒,
➢容量:没有限度
➢编码形式:视觉、听觉
2.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保持时间:5秒—2分
➢容量:5—9个组块
➢编码形式:言语听觉,视觉和语义
3.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永久性的储存➢保持时间:1分钟以上—终生
➢容量:没有限度
➢编码形式:语义类别、语言的特点为中介、主观组织
(四)根据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分类
1. 陈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包括有关认知的对象、事物具体特征以及人名、地名、名词解释、定理、定律等静态信息。
➢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和传授,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Anderson观点:陈述性记忆涉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
2. 程序性记忆
➢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即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通过多次尝试逐渐获得,难以用语言加以描述和传授,提取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Anderson观点:陈述性记忆涉及“如何做”的知识
3.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别
内容不同、习得方式不同、提取方式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五)元记忆
Flavell(1971)提出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的记忆。
包括人对记忆系统的内容、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监控,包括对客观事物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
➢元记忆知识:个体具有的与记忆活动有关的知识和信念,包括记忆中的人的因素、记忆目标和记忆内容、记忆策略和记忆方法。
➢元记忆监测:人堆记忆状态的各种监测性判断以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包括回溯性监测和预见性监测,依赖于个体的内省报告。
➢元记忆控制:在元记忆监测的基础上,激活自己已有的元记忆知识,对记忆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调节的过程。
三、记忆的结构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储存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思考题】
1. 结合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记忆的种类
2.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记忆的研究趋势
【参考书目】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2004):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希庭(1991):心理学导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梁宁建主编(2006):心理学导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