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动机培训资料(下)

发动机培训资料(下)


水温传感器 作用: 作用:主要用于控制 燃油喷射量。 燃油喷射量。 安装位置: 安装位置:安装在出 水管上。 水管上。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油门位置传感器)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油门位置传感器) 功用: 功用:通过了解司机 的愿望进而了解发 动机的负荷状况。 动机的负荷状况。 安装位置: 安装位置:安装于驾 驶室内司机油门踏 板位置。 板位置。
柴油机线束接口×2 整车线束接口
ECU的位 的位 置:发动 机上或驾 驶室内
ECU冷却油 出油口
电子控制单元( 电子控制单元(ECU)的作用 )
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是 ( 电子控制单元 ) 整个柴油机电控系统的“计算机与控制中心”,它 整个柴油机电控系统的“计算机与控制中心” 是电控系统的“大脑” 是这个电控系统的核心。 是电控系统的“大脑”,是这个电控系统的核心。 它承担整个电控系统的信号采集与处理、 它承担整个电控系统的信号采集与处理、数据运算 与分析、控制策略的实现、控制指令的产生、 与分析、控制策略的实现、控制指令的产生、数据 的通信与交换等功能。 的通信与交换等功能。 电子控制单元( 电子控制单元(ECU)通过各种传感器和开关,采 )通过各种传感器和开关, 集到发动机当前的工作状态信息, 集到发动机当前的工作状态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并 按此状态下预先标定好的最佳参数, 按此状态下预先标定好的最佳参数,控制发动机的 喷油量、喷油时间及喷油压力, 喷油量、喷油时间及喷油压力,从而调整发动机的 工作状态,达到省油、高效、低排放的目的。 工作状态,达到省油、高效、低排放的目的。
电控共轨系统
电控共轨系统的组成 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在结构上主要有高压油泵、 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在结构上主要有高压油泵、高压 共轨管、高压油管、喷油器、 及各类传感器组成。 共轨管、高压油管、喷油器、ECU及各类传感器组成。 及各类传感器组成 目前国内电控高压共轨系统主要是BOSCH、 目前国内电控高压共轨系统主要是 、 DENSO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高压部件:高压油泵、共轨、喷油器、 系统高压部件:高压油泵、共轨、喷油器、高压 油管 低压油路部件:油箱、油水分离器、燃油精滤器、 低压油路部件:油箱、油水分离器、燃油精滤器、 低压油管
压力控制阀
输油泵进油 口Φ16.2 输油泵出油 口Φ16.2 输油泵 凸轮轴传感 器接口 润滑油进油 口
高压油泵部件及功能
输油泵:位于高压油泵的左侧,与高压油泵集成在一起, 输油泵:位于高压油泵的左侧,与高压油泵集成在一起,提 供高压油泵一定压力的燃油。 供高压油泵一定压力的燃油。 压力控制阀:高压轨内的压力因供油、渗漏、 压力控制阀:高压轨内的压力因供油、渗漏、回油等因素导 致压力波动,通过压力控制阀( Unit) 致压力波动,通过压力控制阀(Metering Unit)可保持压 力的稳定。 力的稳定。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用于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G sensor):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用于 ): 判断发动机第1缸压缩上止点的到来时刻 缸压缩上止点的到来时刻, 判断发动机第 缸压缩上止点的到来时刻,作为喷油的基准 信号,在曲轴转速传感器故障时可以维持发动机跛行功能。 信号,在曲轴转速传感器故障时可以维持发动机跛行功能。 泵体: 泵体:转子泵或齿轮泵
喷油器
接线柱 出油接 口 喷油器 体
电磁阀 体
喷嘴 进油接口
电控喷油器的作用
根据ECU的指令在适当的时候将适量的燃油喷 的指令在适当的时候将适量的燃油喷 根据 射到燃烧室中
喷油器工作原理
喷油器工作原 理简介: 理简介: 未喷油状态: 未喷油状态: 电磁阀不通 电 喷油过程: 喷油过程: 电磁阀通电 喷油结束: 喷油结束: 电磁阀不通 电
轨压传感器 作用: 作用:轨压传感 器用以测量轨内 瞬时压力传递给 ECU
电控单体泵(电控单体组合泵) 电控单体泵(电控单体组合泵)系统
电控组合泵系统组成图
高压油管
电 控 组 合 泵 喷油器
传 感 电子油门踏板 ECU 器
电控系统燃油路线图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组成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组成
电控单体泵系统在结构上主要有电控单体泵 电控单体泵系统在结构上主要有电控单体喷油器、ECU及各类传感器组成 及各类传感器组成
美国、欧洲、 美国、欧洲、日本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最新进展
标准 I 美国阶段 II III III 欧洲 IV V 日本 新短期 新长期 实施时间 1998 2004 2007 2000 2005 2008 2000 2005 g/kw· NOX(g/kw·h) 5.4 2.7 1.58 5.0 3.5 2.0 4.5 3.38 PM(g/kw· PM(g/kw·h) 0.13 0.13 0.014 0.10 0.02 0.02 0.49 0.18
柴油机与欧II 欧III欧IV柴油机与欧 柴油机的区别: 欧 柴油机与欧 柴油机的区别: 燃油喷射系统由机械式变为电控式 变化:燃油系统和电气系统 变化 燃油系统和电气系统
欧II (国II)柴油机燃油系统 )柴油机燃油系统
欧III (国III)柴油机燃油系统 )柴油机燃油系统
发动机产生的废气中包含大量的 CO 、 NOX 、 HC化合物和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烟 化合物和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烟 (Particle Metal). ) 欧III(国III)柴油机满足的标准 ( )柴油机满足的标准: GB17691-2005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排气污染物: 、 排气污染物:HC、CO 、 NOx、PM(颗粒 、 ( 物) GB3847-2005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烟度 稳态排气烟度、 稳态排气烟度、自由加速排气烟度
传感器
传感器包括:曲轴位置(转速)传感器、 传感器包括:曲轴位置(转速)传感器、凸 轮轴位置(气缸识别)传感器、 轮轴位置(气缸识别)传感器、油门踏板总 油门位置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 )、进气压力传感器 称(油门位置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 进气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 进气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燃油温度传 感器、 感器、共轨油压传感器等
中国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最新进展计划
中国从上世纪末提出了等同采用欧洲排放标准 III比国II排放限值下降了30%。 比国II排放限值下降了30% 国III比国II排放限值下降了30%。
标准 国I II III IV V 实施时间 2000 2004 2007 2010 2012 NOX g/kw·h PM g/kw·h HC g/kw·h CO g/kw·h 烟度m 烟度m-1
内孔直径(mm) 内孔直径(mm) 油泵进油 油泵回油 喷油器回油 轨压限制阀回油 ≥12 ≥12 ≥4 ≥8 最高温度(℃) 最高温度(℃) <100 <100 <135 <135 最大流量(l/h) 最大流量(l/h) <400 <400 (6缸:<50) <50) <200
电子控制单元( 电子控制单元(ECU) )
低压油路
低压管路进、回油管的内径对发动机性能有影响, 低压管路进、回油管的内径对发动机性能有影响,务必 注意按下表要求选用进、回油管。否则BOSCH供油系统 注意按下表要求选用进、回油管。否则 供油系统 会出现诸多保护,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及响应性。 会出现诸多保护,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及响应性。 根据BOSCH公司试验结果,建议低压管路设计满足下表 公司试验结果, 根据 公司试验结果 要求: 要求:
高压共轨管
出油接口 ×6 轨压传感 器
轨压限制 阀
进油接口 ×2
高压共轨管的作用 共轨管将供油泵提供的高压燃油经稳压、 共轨管将供油泵提供的高压燃油经稳压、滤 波后,分配到各喷油器中,起蓄压器的作用。 波后,分配到各喷油器中,起蓄压器的作用。
高压共轨管部件及功能 高压共轨管部件及功能 共轨管
轨压限制阀:当共轨压力超过共轨管所能承受的最高压力时, 轨压限制阀:当共轨压力超过共轨管所能承受的最高压力时, 轨压限制阀会自动开启,将共轨压力降低,确保安全。 轨压限制阀会自动开启,将共轨压力降低,确保安全。 注意:轨压限制阀一旦开启,需要到服务站进行故障排除, 注意:轨压限制阀一旦开启,需要到服务站进行故障排除, 并更换高压共轨管。 并更换高压共轨管。 流量限制阀( ):在轨的上部有六个流量限 流量限制阀(Flow Damper):在轨的上部有六个流量限 ): 制阀,分别与六个缸的高压油管相连。 制阀,分别与六个缸的高压油管相连。当某一缸的高压油管 有泄漏或喷油器故障而导致燃油喷射量超过限值时, 有泄漏或喷油器故障而导致燃油喷射量超过限值时,流量限 制阀会动作,切断该缸的燃油供应。 制阀会动作,切断该缸的燃油供应。 高压油进油口:轨的外侧有两个进油口, 高压油进油口:轨的外侧有两个进油口,分别与高压油泵的 高压油的出油口相连。 高压油的出油口相连。 轨压传感器:轨压传感器用以测量轨内瞬时压力传递给ECU 轨压传感器:轨压传感器用以测量轨内瞬时压力传递给
柴油机排放达到国Ⅲ 柴油机排放达到国Ⅲ所需采用的一些手段
可变预行程电 控直列泵( 控直列泵(带 结构) 有TICS结构 结构
国内主要采用:高压共轨系统(主流) 国内主要采用:高压共轨系统(主流)及单体泵系统
柴油车排放达到国Ⅲ 柴油车排放达到国Ⅲ应考虑采用的关键技术
必须采用增压中冷技术√ 已实施) 必须采用增压中冷技术√ (欧Ⅱ已实施) 嘴端压力至少1300巴的燃油喷射√ 1300巴的燃油喷射 已实施) 嘴端压力至少1300巴的燃油喷射√(欧Ⅱ已实施) 比欧II发动机更为充分的气缸内换气过程(四气门技术) II发动机更为充分的气缸内换气过程 比欧II发动机更为充分的气缸内换气过程(四气门技术)√ 优化的燃烧室涡流形成(小涡流比的缸盖) 优化的燃烧室涡流形成(小涡流比的缸盖) √ 带有能精确控制喷油时间、 带有能精确控制喷油时间、喷油形式的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 统(电控共轨技术) √ 电控共轨技术) 带有冷却装置的排气再循环系统( 采用) 带有冷却装置的排气再循环系统(欧Ⅳ采用) 可选装催化转化器和颗粒捕捉器等后处理装置( 可选装催化转化器和颗粒捕捉器等后处理装置(欧Ⅳ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