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上)作文辅导0425 1140::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离骚》与《屈原列传》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他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离骚》中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
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才华出众而识见过人的智者。
问题在于,世间智者颇多,而如何使用才智,则是个人的悲剧与否的关键。
在屈原与渔父问答中,渔父明确地劝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如果将这段问答视为后人怀念屈原时虚构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召唤屈原如何使用自己才智的另一种声音。
屈原如果顺从了这种声音,他至少不会遭遇被流放而自沉江水的悲剧,亦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但是,屈原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就只能走向悲剧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在《屈原列传》中,在历史上的许多现实的场合,真正的智者与忠者,力量总是那么孤弱;将心智用于谋私,用于邪恶的人又是那样之多。
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争宠”;靳尚、郑袖为了私利而卖国;而怀王又昏愦无能,任由奸佞害忠。
这是人性的丑陋,这更是社会机制对人性丑陋的纵容。
于是乎,君将不君,国亦不国,超越于任何个人悲剧的国家悲剧亦势所难免地发生了。
这便是司马迁从人的灵魂深处,从人间关系之中所揭示的屈原悲剧的最深刻之处,亦是屈原悲剧最有价值的地方。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
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汨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汨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作为诗人的屈原,就是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之人”。
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意即由于屈原有着异常高洁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喻。
《屈原列传》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
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
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受腐刑后的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
他想到:周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遂作《离骚》;左丘双目失明,竟著《国语》;孙子遭膑刑,仍著《兵法》……他痛定思痛,以这些人物的精神鼓励自己,仍发愤著述《史记》。
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几乎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历史巨著。
★李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
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
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
“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
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
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
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其而幸运的人。
活着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让时代因他而光荣。
李白的时代无论怎样简化,这个人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态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
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一个汉语诗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个人是一个用母语写作,最后又超越了母语的人。
盛唐已经风流云散,而李白却在时代的灰烬中,以诗歌打造的金身岿然屹立,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一道特殊景观。
李白是星光灿烂的大唐夜空中一颗另类的星辰。
冰心老人曾经公布过一个公式:“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妍,哪知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艰辛的汗水,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李白作为一个基本元素的现身过程充满了血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
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
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
但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
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
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
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
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
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都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