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objective mode)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将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强调先确定目的、目标,再以精确表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

它是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也是教育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

虽然目标模式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地用于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而且其中特别注重了目标表述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但由于目标模式自身的局限性,对它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

1
泰勒原理
2
布鲁姆---
"教育目标
分类学"目标模式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课程目标模式它是要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方式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设计,旨在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用泰勒的话说是为了“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知道教学”。

“泰勒原理”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基础课程思想的
来源
实践基础--
“八年研究”
心理学基础
接受过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泰勒创造性地应用于课程理论。

课程思想的来源
早期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
查特斯:《课程编制》课程是儿童和青少年为准备完满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以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

就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
特定的行为单元的
过程与方法。

八年研究
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

300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

1933年选择30所高中。

1934年正式推行改革。

共同目标:(1)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2)编制一套更统一、更连贯的课程。

主要的课程思想
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原理示意图: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结果
三、主要的课程思想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来源: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选择目标的两个筛子:•教育与社会哲学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生活?
–什么是良好的社会?•学习心理学
–可能目标与不可能目标
–目标的年龄阶段问题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学习经验既不等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有助于获得信息;
•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 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 2. 学习经验组织的原则
• 3.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条原则
1
连续性
2
序列性
3
整合性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最高层次
•中间层次
•最低层次
三、主要的课程思想
(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的含义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
的程度的过程。

•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界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
–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

泰勒模式示意图
四、对泰勒原理的评价
(一)历史价值和积极意义
•是一种成熟的课程开发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模式。

在现代课程论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泰勒本人被称为“现代课程论之父”,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

提出了系统的对课程的理解,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对泰勒原理的评价
(二)对泰勒原理的批判
1、预设性
2、价值取向上追求“科技理性”:效率与控制
关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道(知识)–
领会(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评价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评价
•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如:“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汽车向右拐的时候,坐在汽车上你会向哪边倒?”
•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如:“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汽车向右拐的时候,坐在汽车上你会向哪边倒?”
•理解性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证明某个观点。

•如“检察院和法院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清楚什么是惯性吗?”
•应用性问题:它主要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如“用法律条款解释为什么应该执行‘疑罪从无’的原则?“,
“用惯性来解释为什么汽车开动时,人会往后倒?”
•分析性问题:它主要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如“为什么会发生类似余祥林那样的冤假错案?”,“为什么说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综合性问题:它能使学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某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集合。

•如“什么情况下法律会不公平?”,“如果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
•评价性问题:理性地、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如“余祥林冤假错案被嚗光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分层次提出问题
•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

•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附: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知觉
2.定势
3.指导下的反应
4.机制
5.复杂的外显反应
6.适应
7.创作
附: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1.接受或注意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