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y-13杂环化合物
甲苯 0℃
+ PhN Li 加成
H Ph N Li
-H
+
O2 or HNO 3
+ Li+ Ph N Li Ph N
消除
(3)齐齐巴宾(Chichibabin, A.E.)反应——氨化
定义:吡啶与氨基钠作用生成2-氨基吡啶的反 应称为齐齐巴宾反应。
+ NaNH2
N
100oC C6H5N(CH3)2
N
浓 H2SO4,HgSO4 220 C
o
N
300 C,1d
o
6%
浓 H2SO4,KNO3
NO2
Br2,浮石
Br N 66 %
H3C
N
CH3
100 C
o
H3C
N 66 %
CH3
N
300 C
o
反应特点: 不能发生傅氏烷基化、酰基化反应。 硝化、磺化、卤化必须在强烈条件下才能发生; 吡啶环上有给电子基团时,反应活性增高; 吡啶N可以看作是一个间位定位基。
G A G G
• 三个共振式 • 推电子基使 稳定
E
A 进入2位
E
E
最稳定
A
E
4 5
G
E
2
E 进入4位 A
G
E A
不稳定
G
• 二个共振式 • 推电子基未 起作用
A
进入5位
E
G
G
G
E
A
E
A
较稳定
• 三个共振式 • 推电子基未 起作用
E
A
(iv) b位有吸电子基
W W W
• 三个共振式 • 吸电子基使 不稳定
O 1
3β 2α
4 5
S 1
3β 2α
4 5 1N H
3β 2α
呋喃(furan)
噻吩(thiophene)
吡咯(pyrrole)
五元杂环苯并体系
4 5 6 7 O 1 3 2
4 5 6 7 S 1 3 2
4 5 6 7 N H1 3 2
苯并呋喃 (benzofuran)
苯并噻吩 (benzothiophene)
应用:除去苯或甲苯中的噻吩
H2SO4 S
(少量) 反应快 溶解于硫酸中
&
r. t. S SO3H
C、其它亲电取代反应
• 卤代反应
Br2 / 0oC O 稀溶液 O Br
• Friedel-Crafts反应
Ac2O O BF3 O Ph C
S Br
O
C O
CH3
Br2 S HOAc
Cl Ph S C O
CH2
NaNH 2
CH2CH3 CH2CH3
CH3I
CH2CH3 (80 %) N
CH2 H+ +
N
CH CHC6H5
烷基化
CH3
N
ZnCl 2
N
N H
N H
5、吡啶N-氧化物的反应
N
浓 H2SO4 浓 HNO 3 300 ℃ , 4h
RCH=O +
NO2 N
N
13.5 重要的稠杂环化合物 一、喹啉
a 位给电子基
HNO3 S NO2 O2N
+ S 85% NO2
O2N
S 15%
NO2
a位吸电子基
例外:
O NO2
HNO3 O2N O NO2
呋喃的特殊性
a位吸电子基
主要产物
Br HNO3 / Ac2O S
b位给电子基
Br
S
NO2
主要产物
COOH
Br2 CH3COOH Br S
COOH
S
b位吸电子基
原子序数小
S
2价
N
3价 原子序数大
1,2-唑
4 5 3 N2 O 1 5 4 3 N2 S 1
4 5 N H1
3 N2
异噁唑(isoxazole) 异噻唑(isothiazole)
吡唑(pyrazole)
1,3-唑
4 5 N3 O1 2 5 4 N S1 3 2
4 5
3 N N1 H 2
噁唑(oxazole)
1、结构
6 7 5 4 3 2
8 N 1 喹啉
2、化学性质 (1)弱碱性 (2)亲电取代反应
喹啉及异喹啉的亲电取代反应比吡啶容易进行,亲电试 剂主要进攻分子中苯环部分,因为苯环上电子密度高于 吡啶环;而亲核取代反应则发生在吡啶环上,其中喹啉 主要在 2 位取代,而异喹啉主要在 1 位。
(3) 亲核取代:主要发生在吡啶环(2或4位)
第十三章 杂环化合物
13.1 分类与命名 13.2 结构与芳香性 13.3 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13.4 重要的六元杂环化合物
13.5 重要的稠杂环化合物
13.1 分类与命名
一、分类
1、结构特点 具有环状结构,成环的原子除了碳原子之外还含有其 它原子(N、O、S)的化合物称为杂环化合物。 2、芳香性 芳香性杂环:(吡咯、吡啶、喹啉等) •杂环: 非芳香性杂环:(四氢呋喃、四氢吡咯、 六氢吡啶等)
提示:五元杂环较活泼,遇酸不稳定
HNO3/H2SO4(硝化) 或 H2SO4 (磺化) 强酸
氧化
聚合
分解
A
A = NH,O,S
反应剧烈
解决办法:用温和试剂替代
A、五元杂环的硝化反应
硝化试剂
Ac2O + HNO3 AcONO2 硝基乙酰酯 AcO
+
NO2
亲电取代反应
NO2 AcONO2 N H Ac2O,-10 C
苯并吡咯 吲哚 (indole)
4、 唑的命名
含有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若至少有一个杂原子是氮,则该
杂环化合物称为唑。
命名时的编号原则是: 1) 让杂原子的位号尽可能小; 2)当两个杂原子不相同时,编号的次序是:价数小的在前, 大的在后; 3)价数相等时,原子序数小的在前,大的在后。 O O、S、N的 次序如左:
2、吡啶的亲核取代反应
(1) 置换氢的亲核取代反应
一般机制:
γ Nu (亲核取代)
-
H N Nu
Z (负氢接受体)
+ ZHN Nu
N
α
特点: ① 负氢不易离去,一般需要一个氧化剂作为负氢的接受体; ②亲核取代优先在α位上发生,如果α位上有取代基,则 反应在γ位上发生。
(2)烷基化、芳基化反应
+ N Li
o
+ NO2 N H 51% N H 13% NO2
AcONO2 S Ac2O-AcOH, 0 C
o
+ S 60% NO2 S 10%
AcONO2 O -5 ~ -30oC AcO O NO2
碱 或 - HOAc O NO2
B、五元杂环的磺化反应
磺化试剂:
CH2Cl2
N SO3
N
+
SO3
吡啶-SO3加合物
NH-Na+
H2O
N
NH 2
3、吡啶的氧化还原反应
吡啶环本身不易被氧化,但它的侧链很容易被氧化成醛或羧酸。
CH3 N COOH
O2, DMF t-BuOK, 室 温
SeO2
N
N
CH3
KMnO 4
N
CHO
COOH
COOH N N CH3
HNO 3
N
30% H 2O2 - HOAc
N
N
COOH
N O
(吡啶氧化物)
二、命名 1、命名:音译法(带“口”旁的同音汉字) 2、编号:
3,4,5…编号。(α,β,γ…则从杂原子相邻的碳原
子依次编号);
(杂环上有取代基时),从杂原子算起依次用1,2,
如果杂环上不止一个杂原子时,则从O、S、N顺序
编号。编号时杂原子的位次数字之和应最小。
3、五元杂环的命名
五元杂环
4 5
(4)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喹啉发生氧化反应时,由于吡啶环上电子云密度较低, 苯环容易破裂;加氢还原时,则吡啶环容易被加氢还 原:
3、合成方法
喹啉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斯克劳普法。是用苯 胺与甘油、浓硫酸及一种氧化剂如硝基苯共热而生成。
NH2 + CH2-CH-CH 2 OH OH OH H2SO4 硝基苯 N 84~91%
.. N H
.. S ..
H
C
H
呋喃
吡咯
噻吩
•杂原子(O、S、N)杂化态均为sp2杂化 二、吡咯、呋喃和噻吩的化学性质
1、亲电取代反应
(1)取代位置
E E A A E + A
a-取代 主要产物
b-取代
(2)亲电取代反应相对活性
>
N H O
>
S
>
5×109 1
3×1018
6×1011
(3) 亲电取代反应的举例
(quinoline)
O
(isoquinoline)
(benzopyran)
6 1N 2 7 5 N 8 N 4 N 9 H 3
O
(benzo--pyrone)
苯并--吡喃酮
嘌呤(purine)
13.3 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一、吡咯、呋喃和噻吩的结构
H H C C C A
β’ 4 3β α’ 5 .. 2 α O .. 1
A
E
E
A
E
不稳定
A
E
进入2位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