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史脉络18401991

国际关系史脉络18401991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国际关系史, 脉络国际关系史, 脉络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国际关系发展脉络三十年战争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有一种两极格局“态势”在发展。

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改革运动所肇始。

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出现了两大教区:在北欧德国北部联省共和国英国形成新教教区,在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形成天主教教区。

在法国则是新教与天主教分庭抗礼。

而两大教区犬牙交错的地方容易发生冲突。

而引起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就是发生在波希米亚的“掷出窗外事件”。

在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中形成了天主教同盟与新教同盟。

这样欧洲国际关系两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不久三十年战争爆发。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而这一体系是多极均势体系,且在运行不久就受到外部力量影响,并使得欧洲的权力向两翼转移。

一方面,在西欧国际关系舞台上由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角逐中,英国作为在欧洲的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均势。

在迫使西班牙缔结《比利牛斯条约》后,法国便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在爆发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在英国的干预下,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态势遭到遏制,从此英国作为在欧洲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国际关系。

另一方面,在东欧国际关系中有瑞典俄国波兰的角逐,俄国打败了瑞典成为滨海强国,在欧洲东翼开始影响洲国际关系。

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则给俄国机会。

当1740年奥地利皇帝逝世时。

许多国家都敲诈奥地利。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形成了英奥为一方,以法普为另一方的态势。

结果英普实力上升,法奥实力下降。

战后发生了外交革命,形成了联盟颠倒:形成以英普为一方,以法奥俄为另一方的态势。

不久七年战争爆发。

正当法军与奥军攻打普军时俄军在东线也打击普军。

可正当普军即将战败时,俄国沙皇逝世,登基的新沙皇与普鲁士国王是亲属关系,因此俄军便退出战争。

这样普军再次击败奥军。

七年战争一个重要结果是俄国作为欧洲的东翼影响欧洲国际关系。

1789-1915年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国际关系形成以法国为一方,以反法同盟为另一方的态势,欧洲权力向两翼转移的迹象更加明显。

一方面,在海上,法国屡遭英国暗算即便是如此也没有阻遏英国打压法国以维系大陆均势的势头。

另一方面,在欧洲大陆,俄国在东翼打压法国称霸欧洲的势头。

拿破仑战争中法国的战败使得欧洲权力更加向两翼转移。

1815年—1870年维也纳体系形成了以英法俄普奥五强的多极均势格局。

而德意志与意大利正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在奥国首相梅特涅领导下,欧洲协调机制运转起来。

列强先后召开亚琛会议特洛波—莱巴赫会议与维罗那会议。

但由于大国的矛盾无法调和导致欧洲协调机制的失败。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暂时相对性的称霸欧洲大陆的计划失败,也是英国运用大陆均势政策的结果,俄国的地位暂时由法国取而代之。

此后德意志与意大利的统一运动涌起。

而前者具有划时代意义。

处于欧洲中心的德国经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完成了统一。

而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相对性称霸欧洲的地位,其地位由德国取代。

1871--1892俾斯麦外交体系时期。

其特点是结奥、拉俄、亲英、反法。

首先,与奥俄结成第一次三皇同盟,相约维持现状。

其次,走上结盟道路。

1879年与奥地利缔结同盟条约,具有明显反俄性质,随后又拉拢意大利形成了三国同盟,引起了俄国的恐惧。

为了拉拢俄国,德国又与奥俄缔结第二次三皇同盟条约。

再次,在德国唆使下,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向后缔结两次地中海协定,相约遵守在地中海黑海亚得里亚海的现状。

最后,为了保证德俄关系,1887年两缔结《再保险条约》,两国在近东问题和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达成妥协。

这样经过俾斯麦高超的手腕编织的同盟体系正式实行了,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国成为欧洲的孤岛。

但1890年俾斯麦下台,亲政的威廉二世拒绝续签《再保险条约》这为法俄接近铺平了道路。

俾斯麦外交体系趋于瓦解。

1892--1914欧洲国际关系由趋于两极化,一方面,三国同盟趋于巩固。

另一方面,法俄军事同盟形成。

而此时只有英国游离于两个同盟之外。

英国经过权衡之后,于1904年与法国缔结协约,与1907年同俄国缔结协约。

这样形成了三国协约。

由此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对峙的两极格局。

在这一格局下,爆发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1899—1901年英布战争,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年一战爆发。

1919年---1939年为“20年危机”时期。

一战后,欧洲东西两翼对欧洲国际关系干预更强但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位置并未从欧洲转移走。

只不过更加向东西两翼转移而已。

首先,美国在一战末期提出“14点原则”,企图代替欧洲原有的外交理念。

同时美国成为一战的赢家,力图从孤立主义转到世界主义。

但美国的经济实力转化成军事优势和外交优势尚需时日。

在巴黎和会上外交遭遇挫折后便美国的对外政策又回到孤立主义的老路上去了。

但并未放弃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干预,具体表现在在德国赔款问题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介入。

美国又开始向世界主义跃跃欲试。

其次,苏俄诞生本身就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加之他继承了前沙俄帝国可以成为大国的潜力。

因此,尽管受到凡尔赛体系的排挤,但欧洲大国不得不考虑苏俄的分量,尤其是在苏德关系迅猛发展之时。

1922年苏俄出席热那亚会议与苏德缔结《拉巴洛条约》使得苏俄开始大力干预欧洲国际关系。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20年危机”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首先,美国由于关注于国内事务,因此外交路线又回到孤立主义的势头。

具体表现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提出不干涉主义(史汀生主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美国便通过了《中立法案》。

其次,苏联干预欧洲国际关系力度持续加强,具体表现是加大了融入欧洲凡尔赛秩序。

一方面,由于希特勒上台,苏德关系持续紧张,苏联需要有其他力量遏制法西斯。

另一方面,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思想,力图同英法等西方国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关于缔结《东方公约》问题谈判及苏联加入国联,法苏互助条约、苏捷互助条约的缔结便可以证明。

最后,法西斯主义盛行一味寻求对外扩张,大有破坏欧洲均势格局的势头。

1939年大战爆发前夕,国际关系变化惊心动魄。

一方面,就欧洲国际关系而言,英德之间,苏德之间,英法苏之间展开了双边或多边谈判。

最后苏德达成妥协,大战一触即发。

另一方面,就亚太国际关系而言,由于日军在远东挑战苏联失败,“北进战略”受挫,而南进战略相应加强。

由此日本就盘算着要与苏联达成某种妥协,而南下挣脱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1939--1945年二战时期。

这场战争导致了欧洲国际政治中心地位的彻底****。

欧洲国家难以维系自己的国际关系运行。

而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在拯救欧洲均势的同时,又起到破坏欧洲均势的作用。

中年胜过在二战期间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1945年—1991年雅尔塔体系时期。

一方面,1945--1947年为冷战酝酿时期。

首先,美苏意识形态差异。

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越是强大越感觉自己的社会制度优越。

其次,国家利益分歧。

两国在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国家的问题分歧日益严重。

再次欧洲处于美苏两大国之间,使得欧洲成为两大国的“人质”。

再次两国地理环境的极大反差。

美国有两洋环抱,民族视野极其开阔。

俄罗斯民族处于众多邻国,冰川山脉沙漠包围之中,民族视野受到极大限制,但这个民族又有奔向大洋的劲头。

再次,两极格局形成造就了美苏两大国的对抗。

从国际关系史上看,每一场大国间的对抗时,便会出现两极格局式对抗。

再次,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原*子DAN的发明。

最后,美苏“安全困境”的不断恶化。

双方都有认为对方的行动是在针对自己的神经质。

另一方面,1947—1991年是冷战时期。

①1947—1953年冷战的第一次紧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冷战开始达到高潮。

而1950—1953年朝鲜战争是高潮中的高潮。

②1953--1956年,为冷战的第一次缓和时期,朝鲜战争接近尾声,斯大林逝世及苏联新领导人的上台出现的外交新气象,首先四大国缔结《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

其次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出席日内瓦会议,商讨朝鲜问题及印支问题。

最后,美苏英法四大国召开日内瓦首脑会议。

③1956---1962年冷战的第二次紧张。

首先,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大反斯大林,引起了东欧混乱。

美国等西方国家禅机插手东欧问题。

么苏两大国又开始紧张起来。

其次,同时双方在德国问题上加紧争斗,出现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同时两国还在刚果事件中进行较量。

最后,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两国的对峙达到高潮。

④1962年—1979年为冷战第二次缓和时期。

首先,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两国意识到这场博弈并不是零和游戏,因此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便加紧了勾结。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军备问题上的妥协,两国缔结了《部分核禁试条约》《核不扩散条约》,《外空间条约》《海床公约》《反导条约》。

另一方面,两国关于德国首都柏林问题达成妥协,缔结《西柏林协定》。

还有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及中欧裁军会议的召开。

其次,两大阵营出现分别分化,一方面,欧洲出现了戴高乐主义和勃兰特“新东方政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内讧,出现中苏论战及军事冲突,苏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由于两大阵营棋局出现变化,出现了中美缓和和由此导致的美苏的缓和,中日建交。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不结盟运动兴起。

⑤1970—1985年冷战第三次紧张时期,1975年苏联干预安哥拉内战,缓和迹象开始退色。

苏联在第三世界大打出手,干预非洲之角战争,唆使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怂恿越南入侵柬埔寨和推动和内推行反华政策。

1979年苏军出兵阿富汗,缓和便迹象毁灭。

里根入主白宫后推行“新遏制战略”,实行“星球大战战略”⑥1985—1991年为冷战第三次缓和时期及冷战结束时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外交新思维,大搞缓和。

1987年两国缔结《中导条约》。

苏联默认东欧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

国际关系进入后冷战时代。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英文翻译China 's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include: mutual respect for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sovereignty, mutual non-aggression ,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