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回答国际关系史问题

如何回答国际关系史问题

如何回答国际关系史题目1、名词解释:具体看来,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即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

如“雅尔塔会议”,它的答案就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战后建立联合国;(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简答题: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要求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

一般要求: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

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试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

答案要依据课本,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3、比较题:比较是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把两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某一问题。

比较题,可分为类比和对比。

类比题即揭示同类现象的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有何异同”(类比)。

对比题即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并从比较中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引出新的论断或结论,例如“对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比),可从事件的领导者;对待革命、对待敌人的态度;在革命中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等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的结论。

解比较题的步骤:(1)首先,弄清楚比较的范围,要比较哪些项目,比较的目的。

最简要说明异同,还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以说明某种观点(即比较论证题)。

(2)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

如题目为局部比较题,指导学生按照题目规定的比较项目去解答;如题目为全面比较题则指导深入到事件的全过程和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去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

从全过程(即纵向比较)来讲,可比较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从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即横向比较)来讲,可比较领导者、动力、方式、措施、性质、特点,等等。

(3)解答时,特别是解答比较问答题时要逐项分开比较,即原因跟原因比,性质跟性质比,领导者跟领导者比,方式跟方式。

不要把参加比较的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内容各自分开罗列,而不进行逐点比较。

(4)注意深层次内容的比较。

要对相关内容瞻前顾后,做深入、本质的比较。

如解答“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为什么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却实行罗斯福新政”一题时,不能仅比较两国在该次危机时的有关史实,还要从两国的国情去比较,比较两国的历史传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宪法条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两国的影响、经济实力、阶段斗争状况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说明其不同的真正原因。

(5)注意比较的目的。

如遇到比较论证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论证的内容去思考比较项目。

能说明该论点的就答,不能说明该论点的就不要答。

罗列完比较的项目后,最后要明确写出结论。

(6)对一些题目未明确提供结论的比较论证题,要通过分析比较,最后作出高度概括的结论。

如比较法国资产阶级在18世纪晚期革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中的态度,说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

题目未明确提供要论证的结论,但解答时,在比较了资产阶级在这三次革命中的态度后,最后要加上结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了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其统治的确立、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性日益减弱,并逐渐走向反动。

”关于国关专业试题中论述部分的阐述综观这几年的论述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深度分析,例如1998年中国外交史题:试评述华盛顿会议的?开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

国际关系史题:评述一战后凡尔赛体系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性质。

评述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原因,及作用。

1999年国际关系史题:综述二战中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形成的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

综合分析影响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若干因素。

回答这类问题,要求对这一重大历史实践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同时在答题过程中,能够有条理的加以论述,一些题已经给出了分析角度,比如要求从背景,过程,内容,影响,意义,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这一类考题比较简单,但是有一些题,比如上文最后一题,分析影响的若干因素,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己选择分析角度加以分析,比如说我们可以从经济,军事势力,政治,各国国际战略等方面加以分析,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2,大跨度历史事件的纵向沿革分析。

例如1998年中国外交史题;分析1949年以来的中,?,日三边关系的演变。

1999年第一题:从1896年《中俄密约》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同沙俄及苏联围绕中东铁路展开的斗争。

这一类的考题由于材料散见于各个小的章节,如果平时不注意总结,考试时难免有所遗漏,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准备考研时,有准备的对一些大跨度的历史事件加以总结,以免考场上惊慌失措,无法下笔,平时总结的好处不仅在于应付考试,而且也是训练回答这类问题的一种方法。

3,关于领导人外交思想。

试述毛泽东与邓小平在独立自主外交思想上的主要异同。

(1999年中国外交史)回答这类问题要求我们首先要用哲学的思想加以指导,认识到毛泽东与邓?平在思想上应该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继承的思想则为同,发展的思想则为异。

把握这一点,我们就能高屋建檩的把握这一题,否则就觉得不知应该从何谈起,不仅这一题,类似的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的题都需要我们首先从哲学上加以理解。

4,与时事相关的问题成为2000年的新趋势,比如国际关系史考到了北约战略新概念,中?外交史考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澳门回归问题都是与时事有紧密关系的考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复习中紧密关注与时事相关的事件,特别是那些引起理论界加以争论的问题,这就需要平时多关注一些国际政治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同时对这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做一些专题性的总结。

5,国际上主要思想思潮,例如国际政治概论所考的“主权原则过时论”,这类考题要求我们首先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很好的把握,然后与当前主要的一些国际时事相结合加以评述2000年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国际关系史试目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历(每题6分)1、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发表语文中提出的一种美国对外政策。

主要内容有:美国承认(新近成立的)美洲国家独立;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的事务,但也不允许欧洲国家将新独立的美洲国家视为殖民的对象;任何欧洲国家对美洲国家事务的干涉,都将视为对美国利益的挑战,美国只有加以反对;提出了美国与美洲各国加强合作的愿望。

门罗主义是美国企图独霸美洲的侵略扩张政策。

2、朴资芬斯和约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俄国战败。

日本由于得到英美的纵容和支持,迫使俄国做出巨大让步。

1905年9月5日,签订和约,即《朴资茅斯和约》,全文共15条。

另有补充条款2点。

主要内容有:1、俄将从中国夺得的旅顺,大连的租权让予日本;2、俄将长春到旅顺口之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经营权让于日本;3、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4、俄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3、蒙特勒会议1923年《洛桑条约》和《海峡合约》签订后,战舰在平时可随便进出海峡,黑海中立化等条款对黑海沿岸国家非常不利。

土耳其等国一直呼吁进行修改,但一直遭到英国拒绝。

至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期间,英国与土、希等国达成一项君子协定:若有潜艇袭击英国舰只,土、希等国立即予以援助,英国同意修改公约。

于是1936年,原《洛桑条约》和《海峡公约》缔约国在蒙特勒召开会议,会上英国与苏联尖锐对立。

但仍然达成协议,那就是《蒙特勒合约》。

内容:(l)商船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可自由通过,而战舰在平时,黑海国家舰只可自由通过,而非黑海国家则受到舰位总吨数,停留时间等限制。

在战时,如果土耳其中立,那么战舰不能通过,如果土耳其为参战国,则由土尔其决定是否放行。

(2)撤销黑海中立化的条款。

(3)撤销由欧洲列强组成的管理黑海委员会,交海峡交给土耳其政府管理。

《公约》比23年<公约>有很大改进,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战时如土尔其中立,不许军舰进出,而实际上在二战中,土尔其多次违反公约将德国军舰放进黑海,给苏联带来很大麻烦。

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曾宣布对此公约进行修改,但由于苏美关系迅速恶化,土耳其倒向资本主义阵营等原因,此<公约>一直沿用至今。

4.罗斯富新政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暴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面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情况,1933年1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的政策措施,扭转了美国经济危机的颓势,摆脱危机,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l)整顿金融秩序,整顿金融机构,建立了联邦储备银行;(2)政府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项基础设施;扩大工人就业;(3)改善和提高国民福利,大规模投资住宅建设;(4)寻求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对外贸易(5)同苏联建交,扩大美国农产品的出口;(6)实行农产品补贴政策,保护农民利益。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国内矛盾,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贡献。

5、国际联盟美国当时的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结束后,在其“十四点”计划中提议,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做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

1919年《巴黎和约》中将《国际联盟章程》载入其中,各国协商同意建立国际联盟。

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由于在国际联盟组建国际中,美国没有取得主导权,因此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主导权实际掌握在英、法、日、意等国手中。

1925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举行了各国裁军会议,由于德国在军事上野心的不断。

膨胀,会议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

日本由于对“九.一八”事件国联的调查报告及国联各类决议的不满,于1932年退出国联。

国联没有起到真正维护世界和平和主持公道的作用,于1943年宣布解散。

6、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第二次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三国共同战胜德国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整肃法西斯主义、德国赔偿等问题,确立了苏联占领德国东部、美国占西南部、英国占西北部;(2)波兰问题,包括波兰边界和政府组成问题;(3)联合国问题,解决了敦巴顿会议中未能解决的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大国表决权问题,商定于1945年4月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4)苏联对日作战条件问题:1、外蒙古现状须予以维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