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史总结

国际关系史总结

时间:1618-1648导火索:“掷出窗外事件”体系上:奥地利,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构成对法国的包围。

新兴的瑞典与俄国对东欧霸权的争夺内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矛盾,本质为教派冲突,表现为皇帝、天主教与新教诸侯的矛盾。

直接原因:捷克人民起义导致皇帝的镇压。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所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企图加强中央集权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进行的一场内战。

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土、争夺霸权,都先后卷入战争,致使这场以天主教同盟同新教同盟开始的德国内部的战争演变为广泛国际战争。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及合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标志着由主权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关系史真正开始。

路易十四在执政期间,推行法国的“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边界扩展至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及莱茵河,为此,发动多场战争。

“遗产战争”是使用武力的尝试之一,是企图夺取西属尼德兰之战。

1665年,西班牙国王死亡,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战争由此而起。

1667年开始,法国节节胜利,荷兰为自保,与嫉妒法国过于强大的英、瑞结盟,联合干涉。

1668年,法国迫使西班牙媾和,缔结了亚琛合约。

法国退出法兰斯孔泰,但保留弗兰德斯边境设防城市12处。

1700-1721年,实力逐渐强大的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战争历时21年,以俄瑞战争为主角开始,规模不断扩大,整个欧洲几乎都卷入其中,同盟分化组合多,外交活动复杂。

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开始发展海上力量,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

奥地利为夺回西里西亚展开积极外交活动,欧洲发生外交大改组,法奥、英普分别结盟。

1756,腓特烈二世先发制人,奥迎战。

爆发后迅即形成两个集团,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集团,双方发生了历时七年的混战,最后以1763年《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史称“七年战争”。

战争的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成为日后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

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大量殖民地,也失去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

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维也纳会议上,俄皇提出,拿破仑占领波兰时成立的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

奥不愿普、俄强大,在此问题上坚决反对;英国希望维持欧洲均势亦反对普、俄的行动;法国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

最终,俄、普、奥各自妥协,瓜分了波兰。

俄国得到了绝大部分;普鲁士得到了萨克森北部和莱茵河左岸。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由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普、奥两国君主赞同,而后除英国、教皇、和土耳其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加入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

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维护宗教和平、正义。

实质是由封建贵族把持,维持旧秩序,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反动同盟。

19世纪20年代,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

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

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1815年11月,英、俄、普、奥四国为保证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付法国,根据英国的建议,签定《四国同盟条约》,缔结四国同盟。

旨在维持欧洲均势的同盟。

同样具有维持旧秩序,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性质。

在内部冲突和外部革命的冲击下,于7年后的维罗约会议后瓦解。

它规定定期举行会议,为以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欧洲协调”奠定基础。

东方问题是指奥斯曼帝国衰落后,欧洲列强开始入侵,特别是沙俄的南下政策,于是在争夺其领土和属地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问题,称为“东方问题”,多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两海峡(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的通行权问题上。

其中,巴尔干半岛是列强争夺的目标,也是东方问题的核心。

矛盾重重,包括,奥斯曼帝国与列强间的矛盾,土耳其内部民族矛盾,以及列强之间因争夺土耳其而引起的矛盾,尤以沙俄与英法奥和英法间的矛盾最尖锐。

具体表现为列强对希腊起义、两次土埃战争的干预,《伦敦条约》和《海峡公约》的签订,沙俄的扩张,俄土战争以及土耳其内部各民族反抗的民族解放运动。

东方问题肇始于18世纪末,逐渐成为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主题之一,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

因沙俄的扩张计划所导致的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为争夺土耳其权益,尤其是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是非正义侵略性质的。

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保护权问题。

1853年,在英法怂恿下,土对俄宣战,俄国在战争中失败。

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这次战争使俄国失去了在欧洲的优势,英法加强了在地中海和土耳其的力量;土耳其虽为战胜国,反被剥夺了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利,并在经济上成为英法的附庸。

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

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

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维也纳体系也走到了尽头。

19世纪70年代东方问题发展,列强反对俄在《圣斯蒂法诺条约》中得到太多,俄奥矛盾激化。

安德拉西征时提议召开讨论东方问题的柏林会议,英国要求将这项条约交给大会审阅。

1787年6月13日,会议召开,与会国有德、英、俄、奥、法、意、土。

最后协议是保加利亚被瓜分,这也是土耳其被瓜分的开始。

俄国被迫让出战争所得的部分果实,英国趁火打劫,三皇同盟在会后解体。

柏林会议是英、俄、奥在近东又一次权力再分配,使东方问题缓和,避免大国战争爆发,大国争斗却更明朗。

德开始与别国秘密结盟,建立欧洲联盟体系,柏林开始成为国际事务的中心。

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

核心内容: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

避免法俄联手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体系的关键。

体现:1、第一次三皇同盟1873-1878 德奥俄2、第二次三皇同盟(恢复)1881-1887 中立协定(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应尽善意中立义务)3、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54、德奥罗马尼亚三国同盟1883.105、《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87.2-3 英意奥《第二次地中海协定》1887.12意义:维持近东现状,保护海峡;德虽未参加,却通过意奥而间接实现与英的非同盟性联合,但有限。

6、《再保险条约》德俄1887-1890内容:反法意义:防治法俄反德;三国同盟:奥不帮法,现在;俄不帮法——再保险)1882年德、奥、意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矛头指向俄、法。

德与奥结盟后,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国与意大利在突尼斯问题上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

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三国同盟随之瓦解。

主要内容:①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

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

③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因为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德矛盾成为欧洲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远较英法矛盾尖锐,德国操纵的三国同盟称霸欧洲的态势让法俄十分不安,1893签订《法俄同盟条约》。

为了对付德国,英国调整了战略布局,在欧洲大陆开始与法国接近,1904年两国签订《英法协定》。

因为英俄矛盾失去了尖锐性,1906年两国签订了《英俄协约》。

三条约把英法俄联结成一个反德的军事联盟,三国协约的成立标志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国家间的外交失去了过去的灵活性,于是战争便不可避免了。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人员在当日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成为一战导火线,也是奥塞矛盾冲突不断上升所必然出现的结果,是二十世纪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一个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造成战争的原因是传统的均势体系的不稳定性,于是他提出了十四点原则,提出解决战后问题的全面方案,着意体现“和平”、“自由”、“民主”,并把这些原则带到巴黎和会进行讨论。

十四点原则的宗旨是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维持世界和平。

其实际目的在于夺取战后欧洲的领导权;加强和巩固美国在拉美的地位;谋取远东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优势,流露出美国称霸的野心。

十四点原则成为后来的国际联盟的宗旨,其纲领基本为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一个重要参考。

十四点原则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威尔逊也为此被人们称为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学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