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新分类
三苯氧胺引起的子宫内膜癌
三苯氧胺(Tamoxifen)是一种类甾体 结构抗雌激素药物,并有微弱的雌激素样作 用。自从1970年此药问世以来,已被广泛用 于乳腺癌的治疗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而 且已发现Tamoxifen可降低对侧乳腺再发生肿 瘤的危险性。对易感妇女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也起一定作用。近年来文献报道表明此药可 增加妇科肿瘤的危险性,特别是子宫内膜癌。 据报道服用Tamoxifen超过两年者其发生子宫 内膜癌的危险性比未用者高2.3倍(0.9~5.9), 随着服用时间的延长以及剂量的积累,发生 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有明显增加的趋势(Van Leeuwen, 1994)。
1994年WHO子宫内膜癌新分类
1.普通型子宫内膜样癌 (包括腺管型和绒毛管状型结构 )
2.分泌型子宫内膜癌 3.纤毛细胞型子宫内膜癌 4.伴有鳞状分化子宫内膜癌
(包括腺棘癌和腺鳞癌)
5.浆液性乳头状子宫内膜癌 6.透明细胞型子宫内膜癌 7.粘液型子宫内膜癌 8.单一鳞状细胞型子宫内膜癌 9.混合型子宫内膜癌 10.未分化型子宫内膜癌
2000年Clement和Young对于 内膜癌提出新分类
• 1.子宫内膜样癌( I 型癌)
– 经典型
– 亚型
•
绒毛管状伴鳞状分化
•
分泌型
•
纤毛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嗜酸细胞型
•
伴滋养叶分化
•
伴巨细胞成分
•
伴嗜银细胞成分
• 2.浆液性乳头状癌(II型癌) • 3.透明细胞癌 • 4.粘液腺癌 • 5.鳞癌 • 6.移行细胞癌 • 7.肝样癌 • 8.淋巴上皮样癌 • 9.未分化癌(大细胞、小细胞) • 10.混合型
• Ⅱ型内膜癌,非激素依赖性癌
绝经或更年期→内膜萎缩→上皮内癌变→基因 的不稳定性→浆液性乳头状癌
I型癌与II型癌的区别:
免疫组化染色: I 型癌:ER(+),PR(+),P53(-) II 型癌:ER(-), PR(-),P53(+)
临床预后: I 型癌:预后好 II 型癌:预后差
ER
p53
PR
Ki-67
I型癌与II型癌的区别:
近年来,经病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病 理进一步的研究,Sherman综合提出,两型 内膜癌的癌变机理,简要说明如下:
• Ⅰ型内膜癌,激素依赖性癌
激素不平衡→ 内膜增生→ 基因突变 ras PTEN克隆扩增→ 内膜不典型增生→ 内膜癌 Ⅰ级。
Tamoxifen 对 子 宫 内 膜 的 作 用 所 引 起 的病变,包括:内膜增生与息肉形成,而 且息肉常常特别大,且有局灶癌变。此外, 还可见有卵巢囊肿形成,譬如:黄体囊肿, 子宫内膜囊肿。本例在阔韧带内形成的内 膜异位囊肿,亦见有内膜上皮增生改变, 表明有雌激素的影响。
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