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问题及策略分析作者:张佳兴郑吉侯思喆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18期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成为了贸易大国。
1978年,我国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0 亿美元,此后,我国逐步的开始对外开放,进出口额不断增长。
199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随后几年,我国的贸易额成倍的增长,2004年以进出口总额11547.40亿美元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此后我国贸易量继续上涨,虽然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量有所减少,在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进口贸易额也位居全球第二,以贸易总额为22072.7亿美元位居第二。
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0%。
图 1 1978-2009年外资企业与中国进出口总额情况(金额单位:亿美元)二、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贸易大国是以数量来衡量一国的贸易水平,我国近年来的贸易量持续上涨。
而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志是以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为核心,包括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贸易结构合理化,贸易内容不断丰富,贸易竞争力不断提高,贸易市场多元化等。
但在这些方面,我国仍存在不足。
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占全年进出口总额的87.8%。
2010年加工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额的48.55%,仍是货物贸易中的主要部分。
我国的对外贸易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不能称得上是贸易强国:第一,贸易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中国商品出口数量惊人,大多是加工贸易。
在产品开发、品牌形成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也没有优势,这就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大部分的商品价值都被外商占有,只能依靠数量来提高贸易额。
第二,质量并不过硬,缺乏市场竞争力。
虽然现在中国生产的东西虽然很多,但同类产品中高质量的却不多。
第三,由于对外贸易风险不断加大,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的出口。
中国的外贸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很多商品没有定价权、没有“游戏规则”制定权、缺乏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有影响力的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弱等。
这些问题对我国的贸易发展有重要影响,导致中国现在只能被称为“贸易大国”,距离“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导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
从表面上看,我国外贸形势喜人,特别是在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转换升级,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的情况下,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我国贸易条件大幅改善了。
然而,贸易条件却出现了一种先升后降的趋势,近年来总体趋于恶化。
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1995年为100,98年下降到85,99年小幅下降到82,到2005、2006年,贸易条件指数已跌到80以下。
这为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干扰。
表格1 2002-2006年中国贸易条件指数按进出口产品种类分,贸易条件包括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在出口商品结构中,若初级产品比重偏大,则总体贸易条件更多的体现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特征;反之亦然。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制成品比重不断增大,与初级产品的比例从1980年的1比1上升到了2010年的9比1,因而我国贸易条件更多地体现了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特征。
特别是2005年以来,虽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有上升趋势,但总体上贸易条件还是随着制成品贸易条件的下滑而下降了。
在制成品贸易中,加工贸易又占了很大比重,且加工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使得我国的出口商品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层次十分不合理。
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替代性较强,且出口产品常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优势吸引买家,所以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并不是不可预见的。
而在议价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上,我国的发展又十分滞后。
从表格2可以看出,2005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虽有小幅上升趋势,但都大体稳定在30%左右,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为数不多的高端产品出口,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企业依旧只能依靠其中的低价值环节赚取很低的加工费用,在定价上难以获得主动权。
表格2 2005年-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表格3 2000-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情况(金额单位:亿美元)我国的货物贸易虽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却是有限的。
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占世界进出口额的5.1%。
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2009年,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700亿美元,德国2150亿美元,而我国仅为美国的1/4,处于世界第五位,这与我国货物出口额全球第一的位次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相比发达国家利用迅速增长的服务贸易规模,以较少的资源和能源代价换取高额贸易利益,我国的贸易增长方式很难长期维持,并且也不利于商品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传统服务业,运输和旅游是我国服务贸易中的重要产业,2008年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所占比重分别为26.2%,27.9%,而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在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
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也远落后于制造业。
这些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和稳定发展,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而相悖,显然与贸易强国的定义还有较大差距。
三、外资企业主导中国进出口贸易。
外资企业实际上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力量。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和比率上升得十分明显,已达50%以上。
1995-2009年,外资企业占据了中国出口总量的59.4%,出口增量的55.2%,增长势头超过了我们的本土企业。
2001年至2010年这10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了3.25倍和2.98倍,其中外资企业占进口增量的61%和出口增量的66%,年增长率分别为20%和24.6%。
尽管外资和内资企业主要产品类别出口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年增长率差异较大。
在初级产品类,外资企业年出口增幅高于内资企业13个百分点,在制成品方面的高技术产品类别,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年出口增幅的差异更是扩大到了21个百分点。
表格4 2001-2010年中国进出口增长率(%)在出口方面,中国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难以满足国外市场准入标准等问题不可忽视。
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缺少庞大的资金支持和过硬的核心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品质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甚至难以达到某些发达国家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商品出口。
四、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区域性强。
从地域上来看,排在中国出口流向国家和地区前几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中国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
数据表明,中国向这6个地区出口商品的总额占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2006年达到77.64%;而我国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只是由中国香港换成了中国台湾,2006年,从这六区域进口的商品总额占到我国进口总额的67.2%。
随后几年进出口比例虽然都稍有降低,但仍一直保持在70%以上。
表格5 2006-2010年中国出口分国别(地区)(金额单位:亿美元)表格 6 2006-2010年中国进口分国别(地区)(金额单位:亿美元)2010年,我国与六国及地区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值比例有明显回落,出口为56.40%,进口方面也降到了60%以下。
但我国对外贸易区域仍然过于集中,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依赖性较强,市场分散度过低,为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一旦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发生较大变动,都将极大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与处境,这使我国随时面临着未知的风险。
五、中国缺少国际性知名品牌。
中国的品牌体系发展较晚,许多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
这使得中国纵然有庞大的出口总量,但在国际市场上能被认可的品牌很少。
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调查显示:在前十名中,只有中国移动一家中国企业,位列第九位;而在服装、啤酒、汽车、快餐、奢侈品、日用品、零售等行业的排行榜上则根本找不到中国品牌的身影。
表格 7 2010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目前,中国许多出口企业仍在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而占有大量利润的创意、供应链等环节仍被品牌持有企业所掌控。
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十分不利于培养中国产品乃至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只会认识到产品的产地位于中国,但无从识别生产企业,更不会建立对中国品牌的认识。
中国大量出口企业长期位于国分工的最低端,在利润分配中只能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取代,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
如何从贸易大国转向强国一、改善贸易条件。
一国贸易结构很大程度上由一国产业结构所决定,出口竞争力高低最终也将取决于产业结构。
因而,结合我国要素禀赋状况、产业技术水平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应继续发挥劳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贸易内容——调整贸易结构,增强服务贸易。
如果想要成为贸易强国,那么服务贸易就应当不断增加,并逐渐的成为贸易的主要内容,实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
要想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们要实现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两条腿走路,既要大力发展货物贸易,又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应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并制定与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服务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同时,也应积极的发展在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全面发展。
服务业是“人对人”的产业,这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我国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三、贸易主体——发展内资企业。
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很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存在不安全与不稳定性,一旦外资企业受其母国相关政策的影响,集体撤资,或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出现比中国更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和市场,利润主导型的跨国公司就会转移生产基地,我国的对外贸易体系就会崩溃,进而对我国的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开发国际市场的最佳途径是鼓励本国企业跨国生产与跨国经营。
特别是在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共同主体的情况下,尽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我国实施出口商品品牌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的对外贸易主体等等,也都要求我国尽快培育自主的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