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商务概论

国际商务概论


历史的回顾

21世纪来临时, 美国 - 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超级 大国, 海湾战争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的政治霸权地位, 东南亚金融危机又确立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控制地 位, 俄罗斯 - 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得以恢复, 从 过去的一流的强国落败为潜在的经济大国, 日本 - 从1980年代的经济顶峰急剧下滑, 中国 - 继续保 持人口超级大国的地位,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 维持了高速经济增长率,已经从单纯的人口大国转 变为经济大国之一,
比较利益学说

X Y A 6天 4天 A B 1天 2天 B 7天 6天 13天 2X 2Y 4单位
X 0天 3天 3天 3X
Y 10天 0天 10天 6天 2.5Y 5.5单位
贸易条件
价格以及贫困增长
价格是利益的交叉点
X产品 Y产品 A国 10 15 10X
15Y
16Y 17Y 18Y 19Y 20Y

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 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 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 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 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 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人力资本的结构与物 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 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能产 生新的比较优势。
开放的乘数理论
Y=C+I+G+(X-M) C = Co + cY; M = Mo + mY Y = Co + cY + I + G + X - Mo - mY Y - cY + mY = Co + I + G + X - Mo Y( 1 - c + m ) = Co + I + G + X - Mo ΔY( 1 - c + m ) = ΔI + ΔG + ΔX ΔY = [1/(1-c+m)] (ΔI +Δ G + ΔX) Y: Income; C: Consumption; I: Investment; X: Export; M: Import
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
创新国 消费 生产
O 模仿国
生产
消费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传 统贸易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当代国际贸 易的实际,因为多数贸易是在禀赋相似 的国家之间进行(如发达国家),相当部分 的贸易是在相同的产业内进行的,如相 同产品的双向贸易,当代贸易并没有引 发大规模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收入的再 分配。
列昂惕夫反论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的对 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参加国 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 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 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即美国是通过对 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和节约资本的, 这就是列昂惕夫反论,反论与H-O模型 在人们心中是相悖的,
人力资本论
B国
10
20
贸易条件的确定
Y B 国 不 交 易 区
切分利益的刀 A国不交易区
O
X
Y
出口的贫困增长
A’ B’ I2 I
A Z
B
Z’
X
出口贫困增长

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出口国是发展中 国家的单一经济;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 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 额;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价格变化而影 响销量;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出口, 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 量去弥补损失。中国的成衣出口,中国 的钨矿砂出口即是较好的案例。
国际商务概论
黄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
Email:wphuang@
黄卫平,经济学博士,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 设兵团,1978年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本科和研 究生学习,1985年赴欧留学,曾作为富布赖特高级学者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作研究,并在美、欧任教。现为中国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国内外数家高校的兼职 、客座教授,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 育部本专科教学评估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 评委员会(国际片)成员,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亚太所 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美国经济学会、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欧盟经济研究会、中国国际贸易学 会理事或常务理事, 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执行 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 经济与商务、经济发展等。
递盘
发盘-虚盘、实盘
还盘-讨价还价
接受 签约
货源组织
设计 原材料选购
组织生产
订货
运输、仓储
出口转内销
履约
催证、审证、改证、展证 租船订舱 报检 报关 投保 装船发运 制单结汇 处理争议、理赔


世界经济案例III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加速,产品的无形损耗 日益加大,加工出来的产品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 已经成为过时的压库负担了,计算机的发展非常 有力地说明了这一进程,由东亚生产硬件产品, 无形损耗由东亚承担,美国则脱身去作其他的更 有“ 意义”的生产。头脑的思维远快于生产的过 程的改进,东亚必然面临承担已有产品被迅速淘 汰的风险(当中国取代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 世界产品的生产中心时,上述风险便会实际地呈 现在中国的面前)。

历史的回顾

1979年世界上有着四类经济大国和一个国家 经济集团, 美国 - 在1980年代,它是一个 全面的超级大国,经济总量列世界第一, 但 在1980年代初期却因1970年代长期的经济滞 胀, 苏联 - 是当时另一个公认的超级大国, 经济规模大约是美国的60%, 日本 - 由于 1960-1970年代经济产生的质的变化,1980 年代经济生产总量列世界第二, 中国 - 在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是一个人口的超级大 国和经济上的潜在大国,
国际贸易的阶段
出口过程几个阶段: 交易前的准备阶段 交易磋商与签约的阶段 组织货源的阶段 履约的阶段 进行核算的阶段

交易前的准备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有两项工作是非
常重要的即: (1)调研 -市场、商品、客户 (2)方案制定
交易磋商与签约
广告宣传 询盘-询价
经济强大的理解
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地控制住全球
资源的流向 ,以及控制住全球 经济产出的流向(如有关国计民 生的重要基础产品,对未来有重 要主导作用的高科技产品的市场 流向),这样的国家才强大。
经济强大的理解
在资源、产出双流向控制的基础上,
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 定中、经济产品标准规格的确定中, 如果能够具有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的导向力量,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 和贯彻,在经济竞争中获胜,那将 是世界经济中真正的强者,其利益 也可以得到根本保障。
H-O模型
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 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余利有利的地位, 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 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 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 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 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B、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的比 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 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C、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国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利 息、地租、工资)差异,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历史的重演?

根据世界经济的历史,1970年代是美国失去 的十年(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元失去了 过去等同黄金的地位,1973-1975年,1979 -1982年一直处于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 之中);1980年代是拉丁美洲、非洲失去的十 年(债务危机、经济困境和大饥荒);1990年 代是日本、俄罗斯失去的十年(体现为严重的 金融危机和经济长期不振)。2000年代美国将 再失去10年?
世界经济案例 I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贸 易顺差国,美国是世界 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日 本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债务 国,但20世纪90年代的 经济实绩反映情况却相 反……。
世界经济案例II

美国发明了半导体的生产,但却在规模生 产上败给了日本人甚至韩国人,人们认定 这是美国在产业上的失败与悲剧。但却很 少有人换一个逆向角度来分析:在高技术 时代,半导体仅仅是一种原料和中间产品, 完全受到高技术发展趋势的左右,美国人 有什么理由不去让日本人、韩国人生产这 种投资大、产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 集中全力去发展IT产业,以向芯片中凝结 智力产品为武器,同时可以居高临下地控 制后者的产成品在市场中的实现呢?
绝对利益说

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在某 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 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 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 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 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 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 获得分工的好处。
绝对利益分析

X A 1天 B 2天 3天 2X
现实经济中的问题
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流


开支 产品 要素
家庭 厂商


收入
商品流 货币流
基本理论分析
P S PE P1 E
O
Q1
QE
D Q2
Q
经济全球化的考量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 响 美国新经济和目前状况对于中国经济发 展的影响; 高新技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中国经 济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大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 响;
经济全球化的两极格局
中心-外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