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出理性一票-课件
• 解析:本题考查选举方式的选择和确定。A、 C两项均与题意无关;B项说法不够全面;D 项全面表达了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故D项 入选。
• 答案:D
在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有人认为“选举与 我无关…”“选谁都可以”。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是公民正确行使自己的选举权的表现 B.是错误的,没有看到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是正确的,说明国家给公民充分的选举权 D.是错误的,说明该选民的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 不强
()
• A.直接选举
B.间接选举
• C.等额选举 D.差额选举
• 答案:D
•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只有差额选举能为选
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在被选举人之
间形成相应竞争,其他三项都不合要求。故
选D。
• 2.在我国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中,采用了 “差额选举”与“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 方式,这两种选举方式的共同特点是( )
• 4.教材P18“探究问题” • 提示:(1)比较认同第1种、第4种。选村民委
员会主任,就是让他为大家服务的、为大家 解决问题的、为村民谋利益的,这就需要村 委会主任热心服务、为人正直、公正无私、 办事能力强。
• (2)能否代表村民的利益。
• (3)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排序并与同学们交 流共享。
式叫直接选举。
自己的代表
• (2)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______较__多_____,
再由较他广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叫间接选举。
它适用于选民__________应__选、名分额 布
___________的情况。
当选者结构
•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 __________相等,我们称之为等额选举。其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____________的 合理性。
由选民选 出的代表 选举产生 间接 上一级代
优点
局限性
每个选民都 有直接表达 自己意愿的 机会
在选民较多、 分布较广的情 况下不适用
在 分布选较民广较的多、每 直接个投选票民选不举能
选举 方式
含义
正式候选
等额 选举
人名额与 应选名额 相等的选
举方式
正式候选
差额 选举
人名额多 于应选名
优点
局限性
可以充分考 虑当选者结 构的合理性
式有所差别。( ) • (4)我国目前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 )
• (5)间接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 )
• (6)等额选举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 性。( )
• (7)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物质生活条件。 ()
• 答案:1.(1)× (2)× (3)√ (4)× (5)√ (6)√ (7)×
•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 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__度_和__能_力______________,
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 2.是否__积_极__参_加__选_举___________,是衡量公 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 3.如何行使选举权
• (1)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 政票治,参与是公民____政_治_素__养____能力和 ______________高低的公体心现。 人民利益
• A.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 B.为选民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 C.能更充分地体现选民的意志
• D.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的情况
• 答案:C
• 解析:A项是等额选举的优点,B项是差额选 举的优点,D项是差额选举的局限性,“差 额选举”与“直接选举”的共同点是能更充 分地体现选民的意志,故选C。
• 2.辨析:间接选举只适用于乡级以上各级人 大代表的选举。
• [答案] 此观点错误。目前,我国县以上的各 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 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 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 [点拨] 不同的选举方式的区别
选举 方式
含义
直接 选举
由选民直 接投票选 举的方式
公民的政治生活
1.1.1 集合的概念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1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1.1.1 集合的概念
第一单元
1
学海导航
2
导学线索
5
典题导析
3 主干知识梳理
6 课堂巩固训练
4
探究提示
7 课后强化作业
学海导航
• 1.知道不同的选举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点和局 限性,说出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意义, 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说明 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 答案:B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选举制度也获 得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选举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采用什么样 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这是因为 ()
A.选举方式的选择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制约 B.选举方式的选择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C.选举方式的选择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D.选举方式的选择受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 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的制约
• 2.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有 关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 3.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 任感;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民主权 利的行为习惯。
导学线索
主干知识梳理
•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 1.选举方式
• (1)直接选举:由选直民接投__票________选举的方
• 解析:在选举中,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 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 条件来确定。故选C。
• 5.关于民主选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效 果的重要因素
•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 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 ③如何投出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 力的体现
• ④我还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所以选举与我 无关,而且选谁都可以
• A.①②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②③
• 答案:D
•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④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④选D。
• 3.我国的选举方式
• (1)顺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将 直接选举人大县代级表的范围扩大到差_额_选__举____, 并普遍实行______________。 直接选举
• (间2)接我选国举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 选举方式。
• (2)直接选举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 机会,能亲自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 当家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不适合采用直接选举。间接选举适用于选民 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这种选举方式能节 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不能使每个选民的 意愿都得到直接表达。等额选举,可以比较 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 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选择自由,选民可能误 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因而积极 性受到影响。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 供了选择的余地,在候选人之间也形成了相
• 解析:本题易错选B项,原因是把民主选举 与公民行使选举权等同。题目观点反映出该 选民没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政治素养不 高,没有政治参与感和责任感,是一种错误 的观点,因此,应选D项。
• 答案:D
课堂巩固训练
• 一、选择题
• 1.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余地,在被
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竞争的选举方式是
典题导析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候选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种竞 选方式的优点是( )
A.可以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B.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C.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D.适用于任何民主选举
•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差额选举的认识。A 项是等额选举的优点;C项不是优点,正好 相反,它表述了差额选举的缺点;D项说法 错误,选择一种选举方式要根据很多具体条 件而定,差额选举不可能适合任何民主选举。
• 3.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上采取等额选举方式产生国家主席、中央军 事委员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委员长和国务院总理。此选举方式的优点 在于 ( )
• A.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 B.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 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 C.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 性
限制选民的自 由选择,选民 易受误导,积 在 被选举人之
可能影响当选 者结构的合理 性;被选举人 间的竞争易导
探究提示
• 1.教材P15“探究问题” • 提示:(1)镜头一和镜头二都是直接选举,但
镜头一有可能是等额选举,也有可能是差额 选举,镜头二肯定是差额选举。
• D.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选民的选择
• 答案:C
• 解析:等额选举的优点就是可以比较充分地 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故选C。
• 4.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 举是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采取什么样 的选举方式,要根据以下条件来确定( )
• ①社会经济制度 ②物质生活条件 • ③选民的文化水平 ④选民和候选人的意愿 • A.①②④ B.①③④ • C.①②③ D.②③④ • 答案:C
后,交通也不方便,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还 不是很高。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 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公民的 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也有很大进步,希 望更多地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 (2)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民的文化水平、 公民的民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等都会影响 选举方式的选择。同时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 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 况相适应。
• (3)选举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公民应不断提高参与 民主选举的素养,这是衡量其参与感、责任 感的重要尺度。选民应正确行使选举权,不 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提高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