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如何有效地转移到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也提上日程。
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排列顺序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重要凸现可见一斑。
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国际上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已经达成共识,我国最新会计准则也呈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即使如此,可靠性和相关性却并不总是一致的,即在某种情形下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会降低信息可靠性,反之亦然。
因此当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运用到我国所形成的影响是研究该问题的难点。
同时,这两个因素在会计事务中的影响是深远的,会计信息的来源必须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公司的决策。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服务,必须兼顾。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根据之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保证使用者做出准确决策的基本前提条件。
从研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联系我国的会计现状,就我国目前的会计现状来看,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理解和概念,更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因此忽视了相关性的重要。
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谁更重要的判断,会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计量基础的发展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演变等等。
所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相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概念和理解(一)会计信息的概念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概念和理解可靠性是指信息,用户可以信任的信息提供,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的识别,测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计量和确认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这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当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其所要反映的内容,正确地表述了实际经济活动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是可靠的。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信息不易被提前预订一方面另一方面结果不能迎合特殊利益集团的需要。
因此,只有那些能经得起核实和验证的信息,我们才能认为其是具有可靠性的。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件的发生,并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的影响, 能够真实反映它的实际内容。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要避免错误和减少偏差,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通常一个合理的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已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根据报价,做出理性决定的,那么,这些会计信息是可靠的。
可靠性包含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和可核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反映真实性是指会计计量的结果应该与其反映的经济事项或交易一致;中立性是会计信息的表述应不偏不倚, 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可核性是指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采用相同的方法时, 对同一事项的计量结果要保持一致。
会计信息有用,必须以可靠性为基础,假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将会给投资者等使用时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
所以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该做到:(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和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依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包括报告和记录的编写应内容应保持不变,并不能减少或遗漏的信息应该披露,和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该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无偏的,中立的。
假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预定的结果,通过选择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种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例如:某公司于2010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2011年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公司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2010年末制作了若干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
该公司这种处理不是以它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的,而是虚构了交易事项,不仅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中的规定。
(三)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概念和理解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帮助投资者和对企业过去的财务报表其他用户,现在或未来的环境评估和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
是否具有价值。
主要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
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的经营决策,确认或修改在过去的预测,具有反馈价值。
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应该有助于预测由会计信息按照用户提供的预测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的价值,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例如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求。
然而,相关性的基础上的可靠性,两者没有矛盾,不应该是两个相互排斥的。
也就是说,为了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会计信息要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一)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相同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由它们共同构成。
作为有用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 可靠性和相关性共同作用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单方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 都会损害其信息的有用性。
信息若不与决策相关, 即使相当可靠也毫无意义; 然而非常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可靠, 没有可靠性保证, 亦会降低其相关性, 误导甚至有害决策。
其次, 可靠性与相关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
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而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
再次,可靠性与相关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
总而言之,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量做到相关性,为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
(二)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不同点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过分强调相关性,可能会削弱可靠性。
要追求相关性,就一定要满足及时性。
会计信息提供不及时,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会变得无关,所以可靠性也便相应失去了用武之地。
但是要增加时效,提高及时性,就会导致企业在没有获取客观、可验证的数据之前就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互依存。
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相关性差,则其再完整、再可靠,也无多大用处;反之,若相关性强,可靠性差,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判断,甚至误导其决策。
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提供应该非常及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预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可靠性。
为了追求可靠性,将会使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
为了符合形式上的可靠性,很多估计事项和期后事项因为不符合确认的条件,只能在表外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上披露,导致会计报表的相关性下降。
如果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富的价值,并在会计信息理论的真实情况,企业的财富总和应该等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当二者发生偏离时,偏离越大,说明会计信息真实性越低,相关性也越差。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真实性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那么,可靠性与真实性的关系又是什么呢?真实的会计信息一定可靠的,而可靠的会计信息并不说明是真实,至少我们根据中立性、可验证性和呈报的公允性来衡量的可靠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可靠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会计信息是不是人为失真,但不能衡量会计信息是不是发生制度失真。
因而,说明只要会计系统从设计上没办法完全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一矛盾就无法根本解决。
对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处理, 一方面, 是为了实现两个互相促进,而另一方面, 当两个相互冲突的时,我们需要衡量处理。
传统的会计实务和理论偏重于可靠性。
例如历史成本原则一直长期占着计量属性的绝对主导,甚至垄断地位, 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现在, 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得到了更多的考虑, 这绝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原则的不足,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并且, 相关性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
例如, FASB似乎就更加偏向于相关性。
尽管它没有进行正面回答财务报表是采用现行成本、历史成本或者其他更为相关的计量属性, 但它没有把现行成本作为唯一可供选择的属性, 并且还含蓄支持“来自持续经营的历史成本收益较之以现行成本为基础计算的经营利润, 是与经营业绩更为相关的计量”这一主张。
这实际上相当于是降低了具有可靠性特征的历史成本信息的作用。
我们必须承认, 因为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非是完全相互排斥的, 这就要求在综合分析提供信息的效用与费用的恰当比重的条件下, 实现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最佳结合。
FASB在1980年发表的另一份概念框架讨论备忘录中, 就对可靠性、相关性和信息的提供费用之间的关系补充了讨论。
FASB认为, 这三者必须适当权衡, 同时兼顾,并由此决定其他的质量特征。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权衡。
笔者的路是: 以会计目标为起点, 首先明确目标, 然而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就要有相应符合要求的会计信息来支撑, 也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即“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
可靠性和相关性哪个优先、哪个其二, 都需服从会计目标的安排。
会计界的学者们通常只有一个或两个,以实现二者的协调。
然而究竟侧重于哪一方,目前,会计界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会计信息的整体出发,结合具体的经济环境与具体的会计历史阶段,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来确定。
应该将可靠性和相关性置于整个会计信息的系统中考察,而不能单独的强调可靠性和相关性,只有从上层系统,掌握系统的基本元素,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或判断。
不一样的经济环境下,会计的目标不一样,对信息质量要求也不一样。
所以我认为,当前我国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相关性要更优。
可靠性的提高,没有以相关性为基础,而相关性的提高,部分就以可靠性作为基础。
比如相关性的反馈价值,过去决策的结果会可靠的反映会计信息对过去的决策而作出正确的评价,越可靠的会计信息体现出越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