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源及对策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13 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了百分之五六十 , 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当前建设新农村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起点 , 但人力资源的匮乏却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 ,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 ,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就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 , 农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但却远远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根源的分析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具有投资额大、投资期长、收益期滞后、投资收益递增等特点, 这些特点及教育的公益性使得只有在既定的条件下 ( 即国家、社会、受教育者及其家人将其作为一项事业 , 给予大量的资金、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 并在思想上认同这项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 , 全心全力去干好这项事业 ),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 , 受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现实的制约 , 农村的教育无论是在投入还是认识方面 , 都不尽如人意。
1.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 造成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经费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教育的瓶颈 , 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 , 其状况都不容乐观。
与国际上相比较 ,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
从国际上看 , 教育经费只有超过GDP6才能支撑教育现代化。
而 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仅占GDP3.32%,2009年的40000亿元投资中,仅仅安排 1500 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3 项合计只占 3.75%。
本来基数就不大的教育经费 , 还要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中分配 , 而且分配的原则是倾向于高等教育的, 对基础教育投入基本居于三级教育结构的末端。
同时, 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 分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蛋糕就更小了。
国务院相关文件明确规定 , 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 , 分级管理 , 以县为主的体制 ,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但在实际执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 大多数县级政府财力有限 , 无法保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投入。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受制于有限的经费 , 教育部一般实行差额补偿 , 主要是补助一部分人员费用。
而维持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运营和发展所需的其他资金 , 则由机构通过有偿服务方式获得。
现实是 : 农村教育的外部经济环境远远滞后于城市 , 融资渠道单一 , 通过市场获得经济补偿的能力非常有限。
由于教育资本是向有经济利益的方向倾斜 , 因此 , 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一般会从乡镇向城市聚集。
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突出困难表现为经费无固定渠道。
除了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整体偏低外 ,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 农民收入不高 , 也无法保证对教育的充分投入。
使得我国农村教育民间投入相对不足 ,正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 导致农 村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 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主要表现 在:(1) 师资不足。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 ,教师待遇低 , 优秀的教师和 毕业生都不愿去农村。
一般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 1000 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 600 多元,有些教了 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仅校舍简陋拥挤 ,教学设备欠缺 , 甚至连基本的活动场地、 体育器 材、实验设备都没有 , 教师们上课大多靠一张黑板、 一支粉笔这样简单的“老三件”。
(3)教学管理水平差。
农村学 校普遍存在办学理念落后 , 学校管理粗放随意。
遇到雨雪天或农 忙师生们动不动就停课放假。
由于软硬件的不足和长期积淀下来 的其他种种原因 , 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 与城市相比有 明显差距。
2. 认识与观念的偏差 , 造成农村人力资源的浪费与短缺。
在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 , 二元结构的城乡差距一直存在 , 农村经济 发展水平与城市大相径庭。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城市的经济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 现代化的高科技 产业影响着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 而农村经济主要建立在农 业发展的基础上 , 是以农业为依托的。
尽管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 但除东部部分地区外 , 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还是比较低的。
因此 , 他们有着与城市不一样的需求。
城市经济 发展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
而农村经济发展 的基础与现实水平决定了它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加强农业职业 教育的迫切需求。
现阶段 , 想依靠城市的人才到农村500 多元。
受城乡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影响 , 大量农村教师向 城内流动。
年轻有为的教师往往很难留住。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师资的短缺则更为明显。
(2) 教学设备落后。
鉴于投入不足 , 很多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相比仍很落后 , 在许多学校 , 不一本教科书、去发展农村的经济 , 显然不太现实 , 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 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农村的教育。
因此, 农村的教育应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但现实是 : 一方面由于城乡差距的长期存在、城乡教育在师资、软硬件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等历史原因 , 农村教育自然的沦为城市教育的附属体系 , 其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放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位置上 , 而是长期“克隆”城市普通教育模式。
基础教育依然以应试升学为主。
各学校纷纷以多少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为荣。
由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将来几乎是不会回到农村的 , 因此, 农村教育最精华的成果让城市摘取了, 而农村大多数人的教育却没有得到满足 ,农村依然被知识贫困、技术贫困所困扰。
即使有部分农村学校开设农技课 , 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 基本上是有名无实。
这样的教育背离了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
“在社会普遍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下 , 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 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 , 转变为以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 , 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由于受制于“书生气”的学院办学 , 在市场竞争面前表现得手足无措 , 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受小农意识影响 , 农民往往“目光短浅” , 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 , 一旦毕业无法就业 ,短期内就意味着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将得不到回报 , 而农村职业教育又极不发达 , 导致掌握的知识在农村基本没什么用处。
这就向农民及其子女传导了这样的信号“读书有啥用,花钱多, 将来又不分配,还不如在家种地 ,或者出去打工 , 早点赚钱。
”这也是大部分农民思想的突出表现 ,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 , 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同他们自身对现实的“短期现实理解”有关 , 而这种思想无疑会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灌输给孩子使孩子失去读书兴趣 , 丧失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所形成的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 , 及观念落后所导致的对教育的轻视 , 最终使农村教育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与前进的动力。
造成了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
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急需人才的短缺 ,另一方面 ,大量农民及其子女求学无门 ,进城无技、务农无术、致富无门。
二、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对策既然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那么,要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 , 就应从发展农村经济与改革农村教育现状入手。
1.大力发展产业经济 , 建立产业经济链 ,最大限度地给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要发展农村的经济 , 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 势必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而要解决就业问题 ,就要想办法创造就业机会。
据第 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64%,农业劳动力为 3.3 亿 , 占全国总劳动力的 50%,其中剩余劳动力约占 1/2, 大约 1.6 亿至 1.7 亿人, 这几年又有加大的趋势。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城市 ,对一个农业大国而言 ,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问题是多样化、严重化的。
一方面 ,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业、农村,造成土地荒芜 , 产生了老人养老、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是农村丧失了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污染 , 带来了社会治安、计划外生育、交通运输等问题冲击了城市的管理体制 , 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大的负担。
由于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低下 , 信息渠道不畅通 , 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清楚。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 以农户自我经营为主体的产业方式无法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 , 农户往往只从当前的利益出发 ,盲目的生产 ,什么赚钱生产什么 ,只要赚钱 , 就一窝蜂的生产 , 赔了之后 , 又不计成本的转产。
这种初级生产方式缺乏市场竞争力 ,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 当然也不可能给农户带来丰厚的生产收入。
因此, 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 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力度 ,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教为手段、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 , 通过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农科教结合 , 把农业的产加销、贸工农诸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体。
通过产业化的发展 , 一方面为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 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 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发展均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 ,以农业为核心 , 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大、素质要求相对较低 , 这种需求刚好与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征相吻合。
同时,发展农村产业经济 , 建立产业经济链 , 还可以很好地整合农村资源 , 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在不离地的同时就可以增加收入 , 极大地缓解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城市管理带来的负担。
2. 探索改革农村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
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 ,可根据农村的实际需求实行分流。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 鉴于多数农村教学在软、硬件方面不足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各村学生人数锐减的现实 ,可取消村办学 ,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 , 实现由乡办小学、县办中学的方针 ,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 真正实现免费教育。
高中阶段 , 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 , 享用城市教学资源 , 并由国家给予一定补助。
初、高中毕业的农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分流 , 或进入更高层次学习 , 或参加农村职业教育,这样,他们将来都会学有所用 , 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浪费与短缺。